家门口的“上班族”

中国新闻网

text

图为就业扶贫车间。 陈曦 摄

中新网毕节7月21日电 题:家门口的“上班族”

作者岳旺

“早上九点上班,下午五点下班,如果期间有其他要紧的事情,可以提前下班。”从农村妇女摇身一变成为“上班族”的韦春艳告诉记者,只要勤劳点,生活是没有问题的。

韦春艳家住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该街道是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单体规模最大的安置点,共有34个乡镇2.9万余名易地扶贫搬迁民众。她上班的地点就在柏杨林街道的“扶贫车间”里。

图为韦春艳在编制藤椅。 岳旺 摄

“以前在老家种洋芋和玉米为生,家里住的木房子一到雨季就漏雨。”回忆起两年前的生活韦春艳说,到雨季就开始担惊受怕,不仅苦了老人,更苦了孩子。

在贫困的乡村里,除了简陋的生活环境,老人就医难、孩子上学难是个大问题。2018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韦春艳一家人离开旧房搬进新家,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住进新房子,解决就医就学问题,这让韦春艳一家人开心不已。但其他问题接踵而至,如何适应新环境在搬迁点生活下去,让韦春艳开始犯难。

图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数据统计平台。 岳旺 摄

“在老家种庄稼虽然没收入,但一年到头有收成,不用花钱买粮食。来这里任何东西都要花钱买,手头没钱就很心慌。”韦春艳说,搬来新居时买菜、水电费都需要花钱,各种必需品都要用钱才能买得到。

作为中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188万人挪出“穷窝”走进新生活。如何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民众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让搬迁民众安心的生活下去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的重中之重。

发展产业、带动就业成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后续发展的关键。“引进企业兴办‘扶贫车间’,将岗位送到搬迁民众家门口和家里。”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单正胜说,我们街道有6个“扶贫车间”600余人在家门口和家中就业“上班”。

图为生活在柏杨林街道的民众在社区里散步。 陈曦 摄

“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学习编制藤椅,现在每月能赚1000元左右(人民币,下同)的零花钱,购买日常生活用品足够了。”韦春艳笑着告诉记者。

“车间里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不高,经过培训后就能上岗,极大地解决了民众就业问题。”单正胜说,不仅如此,我们还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社区就业情况,为解决民众就业提供有力参考。

搬了新家、有了工作,晚上还能出来跳跳广场舞。今年30岁的罗锡花在2020年5月也成为了安置点的一名“上班族”。

“经过培训后就到服装车间工作,虽然每个月只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但是能在家门口就业,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照顾两个孩子和老人,很满意了。”罗锡花笑着说。

柏杨林街道的“扶贫车间”是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点解决搬迁民众就业的一个缩影,“扶贫车间”已成为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标配”。数据显示,目前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实现户均就业1.62人。

“通过当地搬迁民众在家门口“上班”赚钱,让搬迁民众手头不紧、心头不慌,逐渐成为自己生活上的主人。”单正胜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