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造星”夢工廠的門檻上——走近《中國好聲音》幕後的“90後”新生代黨員

text

新華社上海6月30日電(記者許曉青)6月末,還來不及完整揮別這個雜糅著雨水和燥熱的畢業季,蘭彬從復旦校園出發,在趕往外省錄製節目的途中用手機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這是一個可以瞬間“造星”的舞臺,同時也是蘭彬走出大學校園的第一份工作——音樂真人秀節目《中國好聲音》的助理導演。2005年蘭彬還是初中生時,第一次看了真人秀《超級女聲》,從小她就是歌迷、電視迷。但她並不癡迷偶像,也從未幻想過自己的名字與真人秀節目聯繫在一起。

蘭彬還有一個身份是“90後”的共產黨員。她說,“這份工作和我的黨員身份不會有‘違和感’。我覺得黨性主要是自己平時一言一行一定要靠譜。”

2013年,大三學生蘭彬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我是受我大學室友的影響,她是我們班的黨支部書記,平時一言一行都讓我感受到作為一個黨員的責任和光榮。”而在自己的家庭裏,蘭彬的爸爸是黨員。她還發微信告訴記者:“深覺人應該有所敬畏,不應過得沒有信仰。”

1992年出生在湖南嶽陽的蘭彬,4年前考入復旦大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最初只是想當一名記者。最終能站在《中國好聲音》工作人員的門檻上,她認為這是自己與音樂有緣。

在蘭彬的微信朋友圈裏,分享最多的就是歌曲,張惠妹的《三月》、曲婉婷的《HAND

HOLD》、莫文蔚的《執子之手》,還有一些樂隊的新作,讓人有些目不暇接。

“選擇這份工作,因為我自己本身也很喜歡音樂,做這類會更開心,更容易進入狀態。”還在去年秋天《好聲音》錄製第二季16強比賽時,蘭彬就加入了團隊,那時的身份是實習生。在這樣的“造星”夢工廠裏,可以時不時穿梭在“導師”張惠妹、那英、庾澄慶、汪峰身邊,與梁博、李琦等年度冠軍搭訕,這是讓很多“粉絲”驚聲尖叫的職業,不過蘭彬一路走來很淡定,“沒有什么偶像崇拜,但會永遠保持一顆好奇心”。

為了熒屏上某個選手一秒鐘的輝煌,幕後導演組需要成年累月的籌備和付出。今年6月裏,一邊忙論文、一邊憧憬著畢業典禮,一邊還要忙著出差、跟組、挖掘選手故事的蘭彬過得特別充實,因為分身乏術,最後她的倩影只能被繪圖高手PS上了畢業全家福照片。

蘭彬感慨,“這個職業的好處在於可以‘閱讀’不同的人,而且可以通過真人秀和我們的編導,讓選手思考之前沒有思考過的問題,大家一起成長。若說有些許缺憾,那可能是娛樂圈會有些浮躁,人心是浮起來的,不靜。”

當真人秀的編導不容易,助理導演就更加不易,首要的是“作息向美國時間靠攏”。片場錄節目,不是分分秒秒的事,一進組、一跟上選手,那只有八個字“晝伏夜出、披星戴月”。進入第三季度錄製階段,蘭彬每天中午準時起床,然後就是在公司、片場加班加點,一般都要到次日淩晨兩三點才收工。

“最難的是如何走進選手的內心,一個選手,我們從採訪,到了解,到挖出內心故事,其間當然還要不斷開會討論,不斷和導演交流。”蘭彬說。

同時,她也特別享受這份艱辛的過程,“因為有成長,選手在幾個月中間就會成長蛻變,或許一下子就成了大明星,雖然幕後的我依然是我,但我的心也會跟著一起長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