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观察 | 如何看待中美新一轮经贸磋商取得实质性进展

text

亚太日报、亚洲时报特约评论员 王维时

中美双方10月10日至11日在华盛顿举行新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双方在两国元首重要共识指导下,就共同关心的经贸问题进行了坦诚、高效、建设性的讨论,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汇率、金融服务、扩大贸易合作、技术转让、争端解决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并讨论了后续磋商安排,同意共同朝最终达成协议的方向努力。

当地时间10月10日上午,中美双方开始新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图源:新华社/刘杰)

通过梳理过去的十三轮高级别磋商,可以发现,取得这样“实质性”的进展是少见的。

综合媒体报道,相对具体的成果主要包括:美国将推迟原定于10月15日调涨的中国商品关税;中国购买价值400亿至500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双方就中国管控汇率的方式取得一致意见;双方就部分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达成共识;双方就强制性技术转让的问题“取得进展”;中国金融服务市场向美企扩大开放。

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表示,考虑取消将中国指为汇率操纵国。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表示,特朗普尚未就原定12月调涨的中国商品关税作出决定。而美国总统特朗普不仅在会见中方牵头人刘鹤时表示,美中经贸磋商取得了实质性的第一阶段成果,希望双方团队抓紧工作,及早确定第一阶段协议文本,并继续推进后续磋商,更是认为美中两国已“非常接近”结束贸易战。

对于本轮谈判所取得的进展来看,笔者认为可以保持审慎乐观。之所以是乐观的,主要是从两方面来观察。

首先是从中国自身来看。在经历了一年多的贸易摩擦之后,尽管磋商进程坎坷,美国方面也总是采用极限施压的手段,但是有目共睹,中方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不可撼动,对中方蛮横施压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而且中国经济发展这一年多的基本面经受住了贸易摩擦和美方压力的考验。

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6.3%,增速稳居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首。尽管制造业和对美出口受到一定影响,但却倒逼市场主体苦练内功、转型升级、拓展替代市场。

今年前8个月,国内每天新登记企业近2万户,与东盟、欧盟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贸易额同比增长均在10%左右;新增外资企业超2.7万家,实际使用外资逾6000亿元人民币,而据美中贸委会调查,近九成受访美企并未计划或已将生产搬离中国。事实证明,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反观美国,贸易战的“反噬”效应日益显现。美国供应管理协会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47.8,为2009年6月以来最低值,显示美国经济衰退风险上升。美国劳工部数据则显示,受经济不确定性和制造业萎缩影响,美国8月份新增就业岗位比上月减少1.7%,比去年11月的峰值减少了50万个岗位。

美中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会负责人近日亦明确表示,美国工商界不希望看到加征关税,希望中美双方最终找到解决分歧、停止贸易战的办法。

另外,特朗普目前面临“通乌门”调查,焦头烂额;突然从叙利亚撤军“默许”土耳其进攻叙北部库尔德武装力量,引发了美国内共和党主流势力的批判,为了应对共和党势力与民主党合流的压力,特朗普也急需要推动贸易谈判取得成果,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左)当地时间9月24日宣布,众议院将启动针对总统特朗普的弹劾调查。(图源:海南日报)

之所以说是审慎的,是因为务实的中国人历来奉行“听其言,观其行”。特朗普政府在过去多次采用的极限施压手段,反复无常、出尔反尔的谈判策略已经为世人所熟知。

长期以来,美方动辄根据其国内法对中国实体实施单边制裁。就在本轮磋商开始前的10月8日,美国商务部又打着人权的幌子将28家中国组织和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实施制裁,其中包括海康威视、科大讯飞、旷视科技等科技公司,并借机污蔑抹黑中国的治疆政策,粗暴干涉中国内政。

有学者指出,中美未来的战略竞争核心就在高科技领域,所以才有了先前对中兴、华为下手的例子。

虽然磋商在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推进,但局势依然复杂。本轮磋商来之不易的进展,与中方在应对经贸摩擦中始终展现出的理性、耐心和定力密不可分。

接下来的进程更需要务实的行动、高度的智慧和充分的耐心。对于中国来说,归根结底还需要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正如新华社评论所言:无论彻底解决中美经贸问题还要多久,都不会阻碍中华民族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迈向伟大复兴的坚定步伐。


作者:云南财经大学研究员 王维时

亚太日报观察专栏作者均为国际问题专家及资深新闻从业人员,长期从事国际研究和报道,他们秉承亚太日报原创、独家、深度、开放、联动的理念,以独特的视角评述当今国际大事。

(来源:亚太日报、亚时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