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进程加速,风险防控意识当及时跟上

新京报网

text

美股连续历史性熔断、原油跌至历史性的负数、连股神巴菲特都出现巨亏……2020年以来不断的“黑天鹅”飞出,国际资本市场处于剧烈动荡区间,金融机构及其产品设计如何强化风险防控,被提上了国内最高金融监管机构的议程之中。

5月4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第二十八次会议。会议指出,要高度重视当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部分金融产品风险问题,提高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控。要控制外溢性,把握适度性,提高专业性,尊重契约,理清责任,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

在疫情影响未消的背景下,金融委的这番表态引发很多解读。而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首提“高度重视当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部分金融产品风险问题”。联想到前不久中行原油宝事件曾引发轩然大波,这段话无疑颇具现实针对性。

就在十几天前,由于美国WTI原油期货跌出史上第一个负数结算,受其影响中国银行原油宝投资人不仅血本无归,并且还倒欠银行1至2倍的钱。据媒体报道,中国银行原油宝有6万余客户,此次穿仓事件造成的总体损失规模不低于90亿元。

这也敲响了警钟:随着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不断提速,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市场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也日趋多元化。但相比已经发展数百年、各项机制设计已经相当成熟的国际金融市场,无论是国内的金融机构还是本土投资者,都明显有些“经验不足”。

拿此次中行原油宝事件来说,在此之前,许多投资者对于风险的认知,可能仅是知道最高的风险不过是血本无归的“平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或许做梦都没有想到,还有可能出现不仅血本无归、还倒欠钱的“穿仓”。

相比资历尚浅的本土金融机构,国内投资者在身经百战的“华尔街之狼”面前,可以说更是“手无缚鸡之力”。根据媒体调查显示,中行原油宝的投资者们超过九成都是新手,很多是今年3月才开始入手的。

也正因如此,尽快提升金融机构的专业能力、加强风险防控意识、进一步注重投资者保护,加强投资者教育,已经成为了金融全球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课题所在。

全球金融一体化是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但需要看到的是,金融全球化给中国金融机构的发展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潜在利益,也带来了不可低估的风险。无论是此前的金融危机的全球化扩散,还是这次中行原油宝事件,正是以真金白银的亏损敲响了金融风险的警钟。

尽管近年来中国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市场的能力和范围不断增强,但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无论是从境外资产比例这一规模指标上看,还是从某些质量指标(如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指标等)来看,中资银行的国际化仍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面对在市场竞争的丛林中搏杀多年的“华尔街之狼”们,依然缺乏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此外,在主动的金融创新中,目前中资机构各领域进展失衡。例如金融工具、产品、服务的创新步履缓慢;在资产类业务中,真正能够保证受益、转移风险的金融创新寥寥无几,这也使得其风险对冲能力不足。

当疫后全球经济进入了新的不确定性时代,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全球资本市场的动荡程度只会不断上升,风险系数也会越来越高。中国金融机构如何深度参与市场,在享受全球资本配置的同时尽可能的保障自身利益,同时加强投资者保护意识,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保障“栅栏”,不仅仅需要的是来自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更需要来自金融业界的反省和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