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5月27日電
題:中國開展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性“摸底”
新華社記者肖思思
27日,“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項目華南片區啟動會暨廣東省中醫藥傳統知識調查項目培訓會”在廣州舉行,宣告一項歷時3年、投入達數百萬元、覆蓋華南地區的中醫藥傳統知識調查活動將自此開始。
去年底啟動的“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技術研究”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3年重大專項,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大規模、開拓性的中醫藥保護行動。全國共分為華南、西南、華東、東北、華北、西北6大片區。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曹洪欣表示,這次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是國家層面的中醫藥保護戰略,也是行業內非常重要的知識保護。
據了解,河北等省份相關工作今年也已正式啟動。
華南片區的工作將通過調查摸清華南地區中醫藥傳統知識的存續狀況,為有代表性的中醫藥傳統知識建立檔案,並建成華南地區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名錄和數據庫,實現對華南地區中醫藥傳統知識的防禦性保護,為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利用與惠益分享提供技術基礎。
“我們將對包括廣東、湖南、湖北、廣西、海南在內的華南地區中醫藥傳統知識情況進行一次徹底的摸底。”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華南片分課題組負責人楊志敏教授說。
專家介紹,目前中醫藥普遍面臨的尷尬現狀:長期以來,中醫藥傳統知識是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醫藥發明和創造活動的源泉之一,為許多國家和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而中國並未得到相應的回報,很多權益被外國企業納入囊中。
數據顯示,目前,日本在中國擁有的中藥專利達505項,美國485項,韓國207項,德國165項。傳統中藥如牛黃清心丸就分別被韓國和德國公司開發為牛黃清心微型膠囊和牛黃清心液,在中國申請了專利,無償利用並佔有了這一傳統知識。
業內人士介紹,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現有政策、法規、制度僅能實現對創新性知識的保護,對於傳統知識的保護仍屬空白。
“現行制度只能基於對傳統知識利用而產生的新成果的下游部分保護,而作為現行的傳統知識的上游部分,即源頭,沒有得到保護。”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所長、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技術研究項目總負責人柳長華教授說。
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具有開拓性的中醫藥保護工作,可能會遇到原來所不能預想的問題。規模大、歷時長、任務重將是一種考驗。
楊志敏說:“中醫有很多獨特的技術、方法不一定進入大學,但在民間被廣泛使用。在華南地區,對於一些獨特的養生知識,一些還在使用的針法、灸法,獨特的制藥工藝,我們有義務對此摸清‘家底’。”
據介紹,並非所有的中醫藥傳統知識都納入本次調研範圍,只有具有較高的醫療、技術或經濟價值的中醫藥傳統知識項目才能納入。入選標準需滿足以下四個“硬指標”:植根於中華各民族文化傳統;在特定地域應用與傳承超過三代人或五十年;至今仍在傳承應用,具有活態性;不同於公知公用的中醫藥傳統知識,具有獨特性。
課題組將會為經過篩選確認、有代表性的中醫藥傳統知識項目登記並建立檔案,用於構建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名錄和數據庫,實現對中醫藥傳統知識的防禦性保護,為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利用與惠益分享提供基礎。
“中醫藥摸底保護起碼要達到三個目的:首先,是獲得世界對中醫藥的尊重;第二,世界須要承認中醫中藥的價值;第三,實現對中醫藥合理利用,對已經在一些商業開發上廣泛佔用的中醫藥傳統知識要惠益分享。”柳長華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