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之广州南海神庙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讯】广州位于中国南部沿海的广东省,地理坐标为北纬22°33'至23°56',东经112°58'至114°3'.广州地处太平洋,印度洋的航道要冲,自秦汉起即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历久不衰,尤以唐宋为盛。

广州市古称“番禺”,历代为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内临珠江,外接南海,数千年来广州港作为河港兼海港,利用江海联运的方式,即沟通了内陆各地,又对外开辟了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的航线。从广州出发入南海,西经印度洋,波斯湾,可与西亚、北非等诸国联系;南行直通东南亚;东行可至吕宋。

广州是我国最早形成的沿海对外通商港口城市之一,海上交通与文化交流形成以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两晋、隋唐时期日趋成熟并达到全盛,经唐末中衰、宋代复苏后持续繁荣,元代为保持期,明初为官方朝贡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明中后期随着贡舶贸易逐步被“大航海”商舶贸易所替代,广州港的性质随之变化为商舶港口。

广州市市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南部沿海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历代作为中国海上贸易的官方管理机构所在地,唐代设市舶使,宋、明设市舶司,长期固定。广州港在唐、宋鼎盛时期贸易繁荣,对外贸易榷税收入占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交流方面,广州在伊斯兰教和佛教禅宗的传播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遗存点包括海港设施、生产基地与设施、文明与文化交流的产物三类。广州的海港设施代表性遗存有唐代外港扶胥港的附属祭祀建筑南海神庙及附近的码头遗址,唐代内港旁兼做灯塔之用的光塔,明代具有航标作用的琶洲塔、莲花塔,尚未考古定论的秦代造船遗址等。生产基地与设施现存有外销瓷生产基地西村宋代大型窑址。海上丝绸之路促成的多元文化交流的遗存包括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交流地光孝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两处史迹——怀圣寺与光塔、清真先贤古墓;多元文化交流背景下产生的城市功能分区——蕃坊;海外文明传播带来的器物及制造技艺的交流物证包括了广州汉墓、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南汉、唐代地层)中出土的部分具有海外因素的可移动文物。

广州市自2007年筹备以来,经过多次专家评定及综合研究分析,确定本次广州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代表性遗产点共7处,其中南海神庙及码头遗址、光孝寺、怀圣寺及光塔、清真先贤古墓、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6处为本次预备名单申报文本的提名列入遗产点,琶洲塔1处为本次后备列入遗产点。

南海神庙及码头遗址

南海神庙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穗东街庙头村,地处广州城区东面的珠江北岸。南海神庙始建于隋代,其所在的扶胥镇一带唐代时成为广州的外港,称扶胥港,南海神庙作为港口的重要组成建筑保存至今。

扶胥港即南海神庙内现存唐韩愈碑文所称的“扶胥之口,黄木之湾”,三江之水会于黄木湾后进入大海,这里成为优越的停泊之处,是广州出海驶往外域所必经的交通孔道,也是到广州贸易的外国货船进入内港前停泊并接受检查的地方。南海神庙、码头遗址(明、清码头、疑似唐代码头)及周边相关遗迹(明代铺石活动面和木构遗址、章丘)是唐代扶胥港的码头及历史岸线的证明。

     上图为南海神庙西侧章丘

       上图为西侧宋代建筑基址

无论是唐宋这里作为外港的时期,还是元至清河道淤积后,南海神庙始终都是古代皇家祭祀海神的场所,也是中外商客在出航前后祭拜的地方,南海神庙作为祭祀建筑是港口的组成部分。南海神庙的设立及不断修缮扩建,以及对南海神的多次册封与祭祀都反映了古代国家对海上交通的重视,说明历代朝廷及沿海居民对出海航行前祈求海神保佑这一仪式非常重视。南海神庙内唐宋等时期的碑刻记载可以证明历史上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繁盛程度。

         上图为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坐北向南,沿中轴线自南至北有“海不扬波”石牌坊,头门、仪门和复廊、大殿等等历史建筑。南海神庙西侧考古发现宋代殿堂式建筑遗址,出土有“庙”字陶残片,疑为唐宋时期神庙部分主体建筑所在位置。

      上图为南海神庙内碑廊

上图为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大宋新修南海广利王庙之碑》

南海神庙内的历代碑刻数量众多,庙内现存碑刻45块,其中唐碑1块为韩愈《南海神广利王庙碑》,宋碑2块,元碑1块,明碑17块,清碑4块。其中大多碑文赋予了南海神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所起的庇护神的功能,部分碑文直接刻有海外贸易的内容和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居住的记载,反映了南海神庙附近中外客商云集的盛况。其中《大宋新修南海广利王庙碑》碑刻于宋开宝六年(973年),由裴丽泽撰文,碑下有石雕的赑屃,主要记载了北宋对南海神庙的修葺和祭祀活动,以及东南亚交趾各郡通过海路来到中国进行朝贡贸易等史事。

     上图为明代石基码头官道北段砌筑

        上图为明代石基码头遗址官道北段

        上图为明代石基码头遗址

明代石基码头遗址发现于南海神庙西南、章丘的坡脚延伸至岸边,全长125米,由官道和小桥、接官亭、埠头构成。边缘多用红砂岩石块砌筑,做工考究,应属官用设施。宋代后期扶胥港淤浅后,各级官员仍需到南海神庙致祭,此码头和道路应为此设置。

疑似唐代码头遗址

1973年于南海神庙两侧的鱼塘附近发现整排的枕木,每条长2米,延伸20米以上,经C14测定为晚唐时期遗物,鉴定为海南紫荆木,坚硬异常。由于这里原为海湾,专家推测为唐代的码头。

南海神庙西侧的鱼塘附近考古发掘出明代铺小石活动面遗址,疑为码头遗址或仓储遗迹或神庙附属建筑物遗址等,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上图为明代铺小石活动面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