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中美關系趨緩令世界釋然:中國"戰略鎮靜"奏效

參考消息

text

【亞太日報訊】外媒稱,在特朗普就任總統三周後,顛覆美國的台灣政策的威脅消失了。

據彭博社10日報道,白宮稱,特朗普總統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電話交談中,同意遵守這一政策。該政策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是兩國關系的基石。

報道稱,此舉立即緩解了緊張關系,原因很簡單:台灣是可能在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引發軍事衝突並將美國地區盟友卷入其中的最大爆發點。現在,焦點將轉向如何避免可能對全球經濟增長造成損害的貿易戰。

摩根資産管理公司全球市場策略師邁克爾·貝爾說:“中美之間的衝突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台灣問題)是一個對中國極其棘手的問題。如果把這個問題擱置到一邊,那麽他們就能以一種冷靜得多的方式進行商談。”

在競選過程中,特朗普時常指責中國以不公正的貿易行爲挖走美國的制造業就業機會。他曾揚言對中國産品征收更高關稅,並稱要把中國列爲貨幣操縱國。他還任命著有《致命中國》一書的彼得·納瓦羅擔任貿易顧問。

報道稱,一些中國前外交官認爲,當台灣問題被移除後,在其他問題上將有談判的余地。他們還認爲,特朗普的退縮是北京對他早些時候的言論采取“戰略鎮靜”態度奏效了的證據。

另據德國之聲電台10日報道,德國的中國問題專家揚·加斯珀斯認爲,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發出的新聲調只表明他在台灣問題上承認現實,其他所有問題依舊懸而未決。

加斯珀斯認爲,特朗普與習近平通電話並不令人意外,“特朗普和他最親近的顧問們已經能理性地認識到,‘一個中國’政策並非特朗普尋求重新構建中美關系中的一個議題,而是談判的重要基礎”。

加斯珀斯認爲,特朗普的對華政策確實“不可預測”。但恰恰由于“一個中國”政策在中美關系中的重要意義,“我認爲新一屆美國政府不會背離這一政策,但可能會出現其他衝突,而台灣問題不會是最突出的衝突領域”。

未來關系發展並非坦途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1日報道,在不到24小時內,特朗普遠離了自己競選總統時在中國和日本問題上表現出的煽動性調門。

這是一種驚人的事態轉變。它表明,即便像特朗普這樣非傳統的總統,一旦脫下總統候選人的外衣換上三軍總司令的披風,也很容易出現態度的急轉彎。

報道稱,白宮或許希望緩和一下與北京的緊張關系——尤其是它可能很快會讓兩國關系再次緊張起來。

特朗普政府在亞洲政策上的演變並不意味著從此將一帆風順。由于中國不斷擴大的軍事角色及其在全世界的力量投送,華盛頓與北京之間的緊張關系肯定會不斷加劇。對中國而言,它希望美國恢複對在奧巴馬總統任內簽署的有關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的支持。

而貿易爭端也很可能連續打擊美國與中日這兩個東北亞對手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因爲特朗普曾把對兩國貿易做法的指責作爲自己政治言論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另據德國之聲電台10日報道,有關特朗普是否會在台灣問題上態度有所緩和後重新加大在貿易問題上對華施壓的問題,德國的中國問題專家揚·加斯珀斯表示:“至少我認爲會如此,相關迹象已經很明顯。而且幾周來,美國政府一直在討論此事,其中可能包括美國政府將采取的囂張措施。”

加斯珀斯還認爲,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美前,特朗普與習近平進行通話,這並非偶然。華盛頓在正確的時間點向北京發出了緩和信號。

中美關系走向影響世界

據拉美社10日報道,特朗普上任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力爭消除世界兩個最大的經濟體關系當中存在的不確定性。

專家認爲,中美之間的建設性關系將會長期堅持並鞏固下去,但作爲一個缺乏政治經驗的美國領導人,特朗普可能需要花時間熟悉外交事務,特別是更多地了解中國。

然而,各項民意調查表明,中美關系的重要程度和影響力不僅關乎中國和美國自身,而且正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的,同樣關系到全世界。

報道稱,中國國內外分析人士都一致認爲,中美兩個大國之間互相尊重的關系是極其必要的。

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認爲,特朗普必須在重大的國內和全球事務上選擇與中國合作,如貿易、投資、打擊恐怖主義等。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十分同意這一觀點並指出,“我對中美之間以合作爲主導的道路十分樂觀。如果中美爆發衝突,全世界將四分五裂”。

對中美關系而言,同樣關鍵的是秉持“一個中國”政策。在這一點上,所有中國問題專家都對特朗普質疑這一政策表示反對。

報道稱,無數例子證明,中美關系現在正處于十字路口,諸多問題亟待兩個大國共同解決。但必須強調的是,中國主張並重申任何爭端的解決都要建立在對話、互諒和不對立的基礎上。

另一點需要強調的是,2000年以來,中國在美國的直接投資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兩國人民之間的互動交流不斷加強,因此,中美有太多理由選擇發展建設性的雙邊關系。

(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