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香港創業團隊,有撿到寶的感覺”

南方都市报

text

【亞太日報訊】據南方都市報報道,一邊是缺資本,一邊是缺優質項目;一邊擁有尖端的技術,一邊擁有廣闊的市場。香港創業者如何與珠三角無縫對接?昨日,紫荊厚德創•投空間i2 S pace在香港開幕,成為香港第43個創投空間,將通過深港聯動甚至在泛珠三角範圍內的聯動,解決香港當下創業生態系統中,天使投資、模式創新、商業運營、創業輔導等方面的不足。接下來i2S pace不僅會提供風險投資方面的專業課程輔導,更將聯動深港等城市,共同成立基金,主要投資、孵化香港本土項目。

嘉賓為開幕式剪綵。

內地資本通過前海導入香港

“近兩三年,香港的創業環境有所改善,和珠三角之間的聯動開始增加起來。”老鷹魔力橋基金創始人羅振坤介紹,現在大學裡很多部門開始設立創業輔助機構,創業浪潮在香港開始升溫。

在這一輪創業大潮中,香港的溫度顯然不敵內地城市。盡管香港曾經出現過譚偉豪、王干芝、邱達根、劉小鷹、李漢生等著名天使投資人,但投資重心基本都放在內地,如今在香港不是明星項目的創業團隊找投資依然非常艱難。紫荊厚德商學院執行院長、香港城市大學助理教授陳立文分析,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香港的創業缺乏系統,而缺乏系統則意味著成本高企。“現在就有一批投資人通過前海把內地資源導到香港,也很懂香港的運作方式;而香港科學園的中小企業加速器也開始與前海對接起來,今年大概會有五家集中過去內地,香港未來可以通過前海去接入內地市場。”

陳立文博士發表講話。

老鷹魔力橋基金創始人羅振坤、英智資本合伙人廖傑和厚德創業圈創始合伙人、紫荊厚德商學院聯合創始人鄧永強都認為,以金融安身立命的香港並不缺資本,然而由於創新土壤不足,資本嘗不到早期投資的甜頭,因而出現錢雖多但天使投資人依然匱乏的尷尬局面。

除此之外,700萬人口的城市規模,也令香港缺乏商業模式創新的實驗空間;傳統的商業邏輯曾經推動香港走向繁榮,但卻與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運營模式並不完全兼容;高企的居住、生活、人工成本,則從另一個角度,破滅了不少香港年輕人的創業夢。

創業路演項目之一。

香港借力珠三角完善創業生態

此次開幕的i2 Space創業空間,由深圳前海厚德孵化器和香港企業家俱樂部等兩地一眾機構聯合發起,旨在通過深港互動,提升完善香港創業生態,同時又為包括深圳在內的泛珠三角區域引入優秀的香港創業項目和有競爭力的研發和技術。

英諾天使基金創始合伙人李竹更將這個生態歸納為“學習+社群+媒體+孵化機制+其他資源支持”的模式。此番合作,將為i2 Space引入50名來自內地、香港和美國硅谷的優質投資人進駐,並將定期提供創業輔導課程,同時還將聯動其他城市和機構,共同成立天使投資基金,引導香港資本向企業初創階段流動。更重要的是,內地投資人不僅能夠為香港創業團隊帶來資本,同時還將帶來更大的市場和渠道以及運營大市場的思路和理念,這對於主要聚焦在技術創新上的香港創業團隊而言,無異於如虎添翼。

在商言商,部分香港本土的創業項目,在深圳的投資人眼裡,也有撿到寶的感覺。一度處於風口的內地創投圈,如今不少行業面臨風力下降的風險,曾經紅極一時的O 2O、社交平台等燒錢模式讓資本更加謹慎,團隊穩健、模式務實、技術有核心競爭力已經成為很多投資機構尋找項目時的重要標准,而這些正是香港創業項目的優勢所在。

應該說,這一輪深港合作,或是在包括深港在內的泛珠三角九城之間合作的進一步加深,對於香港意味著創業生態的進一步構建和完善,對於內地則意味著增加了一個重要的項目和資本的渠道,同時也打開了更為國際化的視野。

粵港對比

創業氛圍

“前段時間陳立文成立了一個‘香港企業家俱樂部’,我很震驚這個名字竟然還沒被注冊,這說明香港的創業氛圍真的很小。”英智資本合伙人廖傑說。

由於房租、生活成本、人工成本均高於內地,“香港的年輕人創業不易”,老鷹魔力橋基金創始人羅振坤認為,加上機會成本也很高,香港創業氛圍不敵內地。

紫荊厚德商學院院長、香港城市大學助理教授陳立文跟香港創投圈接觸了四五年,他發現,香港不缺人才、技術、資本,缺的是完善的創業生態系統。“香港的硬件設施今年開始變好,去年跟深圳還完全沒法比,現在香港有40多個創投空間,但創業服務還是不行。”創業者可能連會計都不懂,他們需要的是輔導、服務,目前香港大部分空間都欠缺這方面服務,孵化能力弱。

從政府扶持的力度來看,粵港兩地也無法相提並論。羅振坤介紹,2014年1月港府就宣稱重啟成立創新及科技局,至今未能成立,“在很多傳統的香港企業家眼裡,真正賺錢的是低科技,高科技是賠錢貨,對於創業的支持也並沒有那麼多。”

不過,看似困窘的創業環境,一方面讓香港的創業項目往往缺乏大市場的網絡運營能力,爆發力不足,另一方面卻讓香港創業者更多將精力投入到研發領域,通過技術創新來構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穩健有余。相比內地更重於商業模式的創業,香港的資本更青睞帶點硬件研發、技術性比較強的項目。

資本情況

在珠三角,創投圈的口頭禪是“不缺錢,缺好項目”。香港是另一番景像。陳立文介紹,在香港,一個項目要找到投資很不容易,除了幾個明星的項目比如視野機器人受到很高的關注,或者是團隊成員有創業經驗、有硅谷背景,才可能找得到比較大的資源。“其實香港也有非常不錯的天使投資人,但大都在內地做投資,排得上號的都是在內地做投資,本地很少。”

廖傑也認為,跟深圳相比,香港的天使投資人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香港有錢的個人很多,但職業投資人卻很少。為什麼?“創新創業土壤不足,天使投資人嘗不到甜頭。”廖傑說,在香港往上數20年,幾乎數不出香港本土創新創業做得非常大的項目,或者因為得到投資而做得非常大的項目。

作為亞洲金融中心,香港缺資本嗎?不缺。厚德創業圈創始合伙人鄧永強認為,香港有的是擅長產業投資和大資本運營的投資機構,“香港缺的是天使投資人,缺的是領投人,缺的是能夠把資本引入初創企業的投資人。”他說,香港有很多默默潛伏的優秀投資人,他們是孤獨的,無法抱團。“我通常都建議他們到前海去,現在就有很多投資人專門幫香港青年到內地去創業。但現在香港也要轉型,香港有很多創二代、富二代,很積極,也希望懂投資、有好的項目,把他們團結起來,未來必定能帶動香港甚至整個珠三角的創投氛圍。”

創業團隊

談到香港的創業團隊,陳立文認為,他們整體闖勁不足、突破的意圖小,“內地的團隊則更敢想也更敢忽悠。”從另一方面說,香港的團隊更務實、更有職業精神,有更好的法律意識,技術研發也很踏實。因此,他相信,香港的創業團隊後勁會很足,因為只要風險投資的風口一過,大家都會更希望投一些更實際、更穩健的項目,“現在珠三角已經有這種洗牌的趨勢了。香港只要保持這個步調,踏踏實實地走,兩三年就可以起來。”

在廖傑的接觸中,香港的創業團隊平均年齡層都是70後及80後,而內地則主要是80後及90後。為什麼?“因為內地天使投資人非常多也非常活躍,它敢投年輕人,你只有一個idea它也敢認可你。”廖傑認為,香港的投資人相對比較保守,年輕人太早出來創業不一定能得到青睞。

另一方面,鄧永強認為,香港創業團隊在技術、創意、教育以及敬業精神方面,都勝過內地十倍,“所以投資香港創業團隊,我們有撿到寶的感覺。”

創業泡沫

“很多捆綁信用卡消費的商業模式,在香港都很難行得通,創業空間愈發顯得逼仄。”羅振坤介紹,這樣的環境下殺出來的香港創業者,往往更少一些浮躁。香港的資本市場遠沒有內地這樣熱,投資人也不多,沒有估值虛高,所以能在香港拿到投資的創業團隊,夠出色才行。就像黃金降價,內地大媽會去搶,香港大媽大多不會,香港人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要扎堆,不要爭先恐後,教育、買房、消費、創業、投資皆是如此。

談及粵港兩地的創業項目的異同,香港曜陽國際投資總經理、風險投資專家馬穎釗分析,通常一開始都想做得快、做得大,想很快拓展自己的方案出去;但香港的項目一開始都是從一個城市起,可能比較小但是會更精准,它會看重背後的業務模式、程序怎麼做,一步一步來。

陳立文也認為,香港獨特的地方在於,因為制度問題,無法像內地一樣一呼百應,它很慢,但慢也就代表沒有泡沫,理性發展。他舉例說,比如香港一個項目,跟風投要50萬元花半年,它對自己的估值非常清醒,但內地可能就至少要500萬元,“不然都不好意思向投資人要。”“人才、技術、錢都有,做事的方式又敬業、務實,我們常說香港的項目性價比高,風險低,所想的都比較實際。”這是陳立文看好香港的地方。

項目偏好

與珠三角偏好商業模式創新的創業不同,陳立文介紹,香港的創業項目主要集中在技術門檻比較高的領域,軟件例如知識產權、好的算法、大數據的處理方法等,硬件就是機器人、智能設備等比較多。“這是因為香港的大學研發力量都非常強,不缺高端人才,但它的人口只有700萬,沒有內地那種一來就是幾億人的市場的生活方式,就算拿到10%的市場,也就只有70萬人口,所以只做商業模式拿出去基本都是死掉。”

在廖傑看來,香港在科技領域有很大的潛力,港大、港中大、港科大等好幾所大學都是全球頂級大學,跟國際往往都是先天性的無縫鏈接,師生的國際交流非常頻繁,“這就導致它在科技領域一開始就按照國際的標准在做,內地則不是你想不想的問題,而是實不實現得了的問題。”目前像香港的電子領域、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都非常強,科技創業在香港標的的挖掘可以有很多。

鄧永強也認為,香港的智能硬件、醫療健康、商貿服務、面向歐美的商業企業服務,無論是法律體系還是語言,都比內地更有優勢。“將來無論香港是和深圳前海合作也好,還是粵港澳一體化合作也好,香港的產業都需要對接內地的渠道和市場,更有助於打開企業的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