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支付規模遠超美國

金融時報

text

【亞太日報訊】市場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移動支付的規模是美國的近50倍。由此可見,在這個被視為進入“金融科技”生態系統的一道門戶的市場,中國互聯網公司擁有強大的地位。

中國移動支付的流行,得益於線上購物以及網貸、線上貨幣市場基金等互聯網金融服務的爆炸性增長。如今中國超過一半的共同基金是在網上發售的,2012年這個比例僅為5%。

去年也是超市、餐廳和服裝店等實體零售商使用線上支付的一個轉折年。1月,星巴克(Starbuck)宣佈其中國門店將開始接受微信支付(WeChat Pay),這是騰訊(Tencent)被廣泛使用的移動消息應用“微信”所包含的支付服務。去年,線上到線下服務也增長強勁,如叫車和送餐應用,在這類服務中,消費者通過平臺支付。

總部位於上海的金融科技諮詢公司Kapronasia的負責人曾農•考普龍(Zennon Kapron)表示:“數字支付平臺仍然是中國金融科技基礎設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交易和金融數據的一個重要來源,支付公司正越來越多地把這些數據用於新的金融科技平臺、產品和服務。”

據中國艾瑞諮詢(iResearch)估計,2016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的規模擴大兩倍多,至38萬億元人民幣(合5.5萬億美元)。微信支付和支付寶(Alipay)在該市場佔據主導地位,後者是阿裏巴巴集團(Alibaba Group)旗下螞蟻金服(Ant Financial)運營的支付服務。而根據全球研究機構Forrester Research的數據,美國移動支付規模增長39%,至1120億美元,蘋果(Apple)、穀歌(Google)、三星(Samsung)和PayPal等共同瓜分了市場。

中國在移動支付方面領先於美國,也是缺乏其他可行的非現金支付方式的結果。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信用卡普及率較低,而用借記卡進行線上支付較為繁瑣,通常需要通過短信、U盾和隨機密碼等多重認證。相比之下,用支付寶或微信進行支付要簡單得多,只需要從零售商服務點終端或智能手機掃描一下二維碼即可。

市場研究機構eMarketer在一份報告中稱:“近端支付在中國快速得到應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其後發優勢——與美國和其他地區不同,中國沒有深厚的信用卡文化。實際上,中國直接從現金支付跳到了移動支付。”

除了直接賺取手續費收入,螞蟻金服與騰訊在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佔據主導地位,也有利於它們獲取寶貴的用戶數據,這些數據可以用於很多方面,從信用評級到定向廣告以及產品開發。

然而,中國移動支付市場引人注目的交易金額中,有一部分支付與實際經濟活動並不相關。

例如,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親朋好友之間會互相發內含88(在普通話裏聽起來像“發財”)或520(聽起來像“我愛你”)等吉利數字的“紅包”。

儘管這些紅包被用來發送實際的現金禮物,但是人們往往會互相發紅包作為一種社交的方式,大多數人收到的紅包金額與他們所發出的紅包金額相當。艾瑞諮詢的數據顯示,在去年第三季度,中國移動支付金額中約有60%是以個人對個人(P2P)轉賬的形式,儘管其中一部分實際上來自未開立商業支付帳戶的小微企業。

“最初這只是假期的特有遊戲,但在經過幾個春節後,如今這發展成了日常行為,”艾瑞諮詢在北京的支付分析師李哲峰稱,“過去人們用銀行卡轉賬,但如今這些交易明顯都轉到手機端了。”

不過在移動支付的增長方面,中國仍然完勝美國。Forrester預計,2019年美國移動支付總額將是2015年的2.6倍;而據艾瑞諮詢預計,同期中國的移動支付總額將增長7.4倍。

在美國,在實體零售商進行的面對面支付(而非移動支付)將成為最大的增長驅動因素。在美國和歐洲,近場通信(NFC)支付(把手機在晶片讀取器上刷一下)比二維碼更受歡迎。

Forrester發現,2016年末,受訪的美國零售商中有一半計畫安裝、或已經安裝了NFC終端。然而,改變根深蒂固的消費者行為是一項挑戰。

“舊習慣很難改掉,根據各方面資訊,消費者在結賬通道仍然習慣去掏卡而非拿出手機,”Forrester在報告中寫道。

(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