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研究專家釋疑:“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屈原,他愛國嗎?”

text

新華社長沙5月31日電(記者明星)又到了每年一度紀念屈原、吃粽子的端午節。但歷史上究竟有無屈原?他愛國嗎?這些看上去貌似無需解答的問題,在中國學術界卻是長期以來的公案。

湖南大學教授郭建勳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梳理和釋疑。郭建勳現為湖南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國屈原學會副會長。他說,圍繞屈原是否有其人這個問題,在學術界爭論了將近一個世紀。

據介紹,一些學者懷疑《史記》中關於屈原的記載,認為屈原25篇也非屈原所作。著名學者胡適曾撰文指出,屈原是後人根據需要而塑造出的“傳說”式的人物,這就像古希臘名著《荷馬史詩》一樣,是世界上很多民族處理這類作品的主要方式。

甚至連前蘇聯和日本的數位漢學家對此都表示“中國歷史上並沒有屈原其人”。

郭建勳稱,之所以有那麼多的人懷疑屈原的真實性,關鍵在於在目前可見到的先秦所有文獻中,確實沒有關於屈原的任何記載,這位楚國“三閭大夫”竟然在先秦史籍中完全沒有留下痕跡,是不正常的。

郭建勳認為,要否定屈原的存在,首先要推翻《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真實性。這是“倒屈派”一直沒有做到的。先秦史籍中確實沒有關於屈原的任何記載。但是,其一,屈原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對楚王的行為進行直接嚴厲的批評,必然不容於楚國當時的統治者,所以楚國典籍故意不記載;其二,有關文獻遭秦火散佚,故而不傳;其三,從《史記》到《報任安書》等後期史料形成的“屈原證據鏈”是難以否認的。

至於有學者認為“屈原只是忠君不是愛國”和“先秦時期並不存在中國與外國的對立與區別”。郭建勳認為,先秦時代人們的思想意識中並不存在“熱愛祖國”的觀念,先秦文獻都論述過“忠君”,卻沒有“愛國”,而現在把屈原與愛國主義精神緊密相連,是一種“接受學”上的意識積澱。“屈原精神中確實存在著愛國主義的胚胎,那便是特別濃烈而執著的故國鄉土之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