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災區義工”譚瑞霞的志願故事

text

新華社濟南4月15日電(記者張志龍)“這是羌族小夥子陳青松,‘5·12’汶川大地震後從四川茂縣來山東濰坊上學,我給他請了音樂老師;這是索南拉藏,多俊的姑娘,青海玉樹地震父親去世,來我家和女兒住一張床;那是索朗恩波,四川雅安地震住在三十七部隊醫院,我打地鋪照顧……”

在53歲的譚瑞霞家——中國北方城市濰坊市區一間80多平方米的房子裏,譚瑞霞拿著一厚沓地震災區的照片,一張一張地翻看著,和記者分享她當志願者的經歷。

這位個頭不高、有些健談的中國婦女,因為屢次在地震災區做志願者,而被一些網友稱讚為“災區好義工”,也多次獲得了“全國優秀志願者”“山東省道德模範”等國家和省市級獎勵。

譚瑞霞第一次去地震災區做志願者,是2008年汶川地震。地震當天,在甘肅蘭州當軍人的兒子給譚瑞霞來了個電話,說自己要去四川參與救災行動。“我看了一晚上地震電視直播後也坐不住了,尋思我這個年紀做飯照顧人都行,我得去。”譚瑞霞回憶說。

2008年5月13日,一番考慮後,譚瑞霞在傍晚時分帶著100個當地麵食“火燒”、二十多斤黃瓜和8000元現金,擠上了去往地震重災區之一綿陽市的火車。

在綿陽體育館救助點,她見到了全國各地的志願者,她和其中幾個人一起租車去了安縣,那是去往地震受災最為嚴重的北川縣擂鼓鎮的必經之路。由於道路損毀嚴重,在安縣下車後,她們不得不步行去擂鼓鎮救災。

“步行去擂鼓鎮、曲山鎮的路上,我帶的‘火燒’和黃瓜就分得差不多了,當時物資缺乏。”譚瑞霞回憶說,“分完黃瓜,還有兩個孩子怯怯伸手,我拿不出別的東西,心酸得直流淚。”

這一次,譚瑞霞在災區呆了29天,抬傷員、搬運物資、照顧老小,回來前把錢全捐給了當地紅十字會。

自那之後,譚瑞霞曾五進汶川,三去玉樹,又去了雅安、岷縣地震災區,譚瑞霞做災區義工的經驗越來越豐富。

在中國,志願服務一般被稱作“做好事”,譚瑞霞做好事並不始於汶川地震。

38歲的李子紅是譚瑞霞住衚同時的老鄰居,患有“小兒麻痹症”,至今行動仍靠輪椅。在李子紅記憶中,自己七八歲時父親年紀就很大了,母親、姐姐也有殘疾,一家人都行動不便,家裏比較困難。

“譚大姐幫我家挑水,給我家送菜,對像是譚大姐給找的,結婚都是譚大姐操持的。”李子紅說。

在譚瑞霞看來,幫助別人、志願服務不是富人的專利。“別人困難的時候,你買個饅頭給他,他也會記著你的好。”譚瑞霞說。

在濰坊當地,以譚瑞霞名字命名的“譚瑞霞志願服務隊”2013年成立,陸續有幾百人加入服務隊和她一起做志願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