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刘鹤副总理与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财长姆努举行例行电话会议,就中国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落实、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等问题进行了建设性对话。会谈氛围融洽、在诸多领域沟通较为顺畅。
在特朗普政府挑起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的背景下,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再次发挥了经贸“压舱石”作用,为双边关系注入了难得的积极因素。与其他领域的剑拔弩张相比,经贸关系反而从以往的“摩擦点”变成稳定之源。其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中美经贸利益深度交融。经历数十年的发展,中美经贸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剪不断理还乱”的深度交融关系。在全球危机和疫情蔓延的背景下,今年4月中美贸易额逆势而上,高达397亿美元,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即使特朗普执政以来,不断推出企业回迁、对华“脱钩”政策,但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美跨国公司在华附属企业雇佣169.5万人,中国是美国跨国公司海外招聘员工人数最多的国家。不必多举例,中美关系“压舱石”仍有着深厚的经济基础。“彭博社”称,此次中美高层通话,给予了市场巨大安抚,让我们没有看到真正的中美经济“脱钩”。
特朗普政府仍珍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在国内选情不利、经济衰退的背景下,特朗普急需落实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扩大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获得摇摆州支持,助力竞选连任。现实的政治与经济利益促使对华强硬的特朗普继续坐下来好好谈。同时,特朗普政府正出现对华“双轨”政策。强硬的外交团队继续对华实施极限施压策略。相对理性的经贸团队则从美经济利益和自身获取“历史性政绩”的角度考虑,仍愿力促中美经贸高层对话、维护后续协议有效落实,成为美国对华决策的积极平衡力量。中美高层通话后,美农业部长珀杜、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等均做出了积极表态。
中方保持了最大程度的战略定力。面对特朗普政府毫无底线的轮番挑衅,中方采取了必要的、克制的反制措施,没有一味随之起舞,最大程度保持了理性和战略定力。从对历史、对世界、对两国关系负责的态度出发,重塑并维系着中美关系大局。维护好中美第一阶段协议,加强两国顺畅沟通,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同时,避免关税摩擦再现,也可以增加中国外部经济环境的确定性,使我们集中主要精力,布局国内经济的复苏与结构优化,为提升长期经济增长动力夯实基础。
但是,我们也需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中美仍处于经贸“休兵”状态,并不意味着经贸摩擦已经彻底告一段落。美国大选前,中美开启第二阶段协议谈判的可能性并不大。后续良好的沟通氛围、积极的协议落实需要中美共同努力,美方更要创造继续对话的战略互信与环境。短期看,仍有三大风险点需要关注:
一是协议落实难度不小。因疫情导致的世界经济大衰退,严重破坏了全球产业链,冲击总供给和总需求,极大地加剧了中美年内落实协议主要目标的难度。
二是美可能做出更激进的对华决策。美大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若特朗普选情仍很不利,其团队对华强硬势力决策影响力上升,经贸团队掣肘、平衡能力减弱,不排除特朗普铤而走险,对华采取更极端的政策,将自己塑造成对华强硬总统,博取国内民粹选票。此举必将严重破坏中美继续经贸对话的互信基础。
三是解决结构性问题难以一蹴而就。美方提出的所谓“强迫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等经济结构性问题,已经超出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涵盖范围,需要中美后续磋商与长期沟通。
因此,确保“压舱石”发挥更大战略稳定作用,需要中美继续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规避好潜在风险、处理好具体问题。依据中美关系的新形势、新问题,积极探索更稳定的相处之道。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