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是讀書日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再度來臨。不過對愛書讀書的人而言,天天都是讀書日,熱情不因不同時代閱讀的不同方式、內容和載體而改。

一名女孩在湖南省張家界市武陵源區溪布街客棧閱讀。新華社發(吳勇兵 攝)

年年此日禮敬圖書和文學大師,重申圖書促進不同文化和不同國家民眾之間理解、對話和包容的橋梁作用。今年更有中英聯手紀念兩國戲劇大家莎士比亞與湯顯祖辭世400週年,弘揚讀書日宗旨。大師們在作品的流傳中得以不朽,天天閱讀是對他們最好的紀念。

4月22日,在英國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演員表演湯顯祖作品《牡丹亭》選段。新華社記者韓岩攝

時代變遷不改閱讀熱情

40多年來,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市圖書館利用兩輛改裝的集裝箱車,已為累計100多萬居民提供圖書借閱服務。這個汽車圖書館在數字化時代並未過時。世界讀書日前夕,車在城北一所小學門口一停穩,孩子們便蜂擁而上。老師維斯科維奇告訴記者:“每週二孩子們就等著車來,借喜歡的故事書。”

4月23日,幾位遊客在江南水鄉周莊的南社百年書院閱讀選購圖書。新華社記者楊磊攝

德國已故總理施密特將書店稱為人類“靈魂的加油站”。在美國,“集20年網絡售書經驗,融合網下和網上購書的益處”,以網上售書起家的電商巨頭亞馬遜去年開設首家實體書店,預計今夏開第二家,傳言目標為數百家,實體書店的價值不言而喻。

4月23日,讀者在江南水鄉周莊的南社百年書院閱讀選購圖書。新華社記者楊磊攝

美國市場上近來電子書已開始降溫、紙質書銷量反彈,或與亞馬遜等開實體書店不無關聯,美國書店協會成員相比5年前增加了300多家。美國出版商協會統計顯示,美國人仍延續著閱讀紙質書的習慣。

在阿根廷,調查顯示,電子化閱讀人群比例2001年時不到20%,2014年增至50%,但多數人借此閱讀報刊或獲取資訊,深度閱讀仍重紙質書。

4月23日,一名讀者在24小時自助圖書館查找書籍。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數字化時代的社交媒體等雖擠佔時間,人們讀書的熱情卻未因紙質書或電子書、書店在網上或網下而變,這在德國正是6000家大小書店背後的力量,無論戲劇書店、偵探書店等特色書店還是普通書店都有忠實讀者。德國書業協會去年調查顯示,83%的德國人堅持讀書,三分之一讀者每年讀書超過18本,一半德國人表示:“沒有書,我也不想活了。”

4月23日,一名小讀者在24小時自助圖書館的自助借還書機上還書。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阿根廷人每年人均購書4.6本,有53%的人每天閱讀1小時以上。布宜諾斯艾利斯有家不到40平方米的“彩玻璃”舊書店,每月交易量不到100本,女店主瑪利亞仍樂在其中:“閱讀是這座城市的傳統。永遠都不缺讀書愛書的人,所以會堅持下去。”

長期合力培養閱讀文化

阿根廷人15歲以上識字率達97.9%,與愛讀書有關。阿根廷耶尼連鎖書店前十暢銷書多是文學大家之作、歷史等類圖書,無關成功學或謀略論,其讀書品位可窺一斑。

4月23日清晨,在江蘇省淮安市洪澤縣水釜城景區,一名女子在晨讀。新華社發(周洪明 攝)

阿根廷閱讀文化深厚,薩米恩托總統在19世紀振興圖書出版和興建公共圖書館方面功不可沒。如今,阿根廷同樣重視培養國民閱讀習慣,教育部2010年下設全國理事會專事普及閱讀;每年11月30日,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數十條街變身步行街,市民盡享“書店之夜”之樂……

在阿根廷,地鐵公交車上常見埋頭書本的讀書人。歐洲如英國、德國等有同樣的日常風景。

4月23日,讀者在河南省鄭州市紙的時代書店閱讀。新華社發 馮磊 攝

英國愛丁堡大學日前與書店等機構共辦第三屆間諜周活動講座,探討特工007傳奇與作者伊恩·弗萊明生活經驗的交集,以進一步激發人們的閱讀興趣。愛丁堡大小書店舉辦的作品朗讀會、作者見面會、新書推介會等類似活動屢見不鮮。

4月23日,一位老人在貴州安順市西西弗書店讀書。新華社發(盧維 攝)

在日本,從五六年前起,愛讀書的人聚在咖啡館一起讀書、交流讀書心得的各種讀書會在東京、大阪等大城市悄然興起。20多歲的公司職員岡本為“督促”自己養成讀書習慣,兩年前在大阪創辦個人讀書會,每週舉辦兩三次活動。他說,讀書會已“迫使”他不停讀書,每天大約3個小時。

4月23日,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在江西省靖安縣雙溪鎮東方社區“流動帳篷圖書館”裏看書。新華社發 徐仲庭 攝

培養閱讀文化,英國還將其根植於兒童。例如,莎翁作為英國文化軟實力一大頂梁柱,作品普及有政府、學校、社會團體、劇院、博物館等機構合力而為,從教學大綱規定內容到課外活動,以及劇院、博物館等組織的莎翁主題家庭親子活動、戲劇節、朗誦會、週末和暑期課程等,讓莎翁陪伴和參與一代代孩子的成長。

莎湯同緬弘揚讀書日宗旨

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亞與西班牙文學巨匠塞萬提斯同在這一日辭世,今年適逢他們辭世400週年。中國戲劇大家湯顯祖也逝於同年。他們留下的經典作品,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4月23日,瑤族姑娘李翠在廣西桂林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梯田景區內的“書香旅館”內閱讀。新華社發 石農兵 攝

西班牙人22日晚在首都馬德里的紀念專場音樂會上回顧三位大師的生平,23日在名城巴塞羅那的11種語言接力朗誦中重溫塞翁作品。在西語國家哥倫比亞的紀念活動中,說到首都波哥大劇院4月期間上演塞翁名著《堂吉訶德》改編作品和莎翁名劇,托隆劇院院長阿爾瓦雷斯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小小的‘麥克白’,這個世界充滿了‘麥克白’和‘麥克白夫人’,但也有數不盡的‘堂吉訶德’”,這就是紀念活動想在年輕人中引起的反響。

4月19日,演員在表演話劇《莎翁的情書》。新華社記者 楊光 攝

在英國倫敦,莎劇研究和表演重鎮莎士比亞環球劇院除了依舊全年排演莎劇,今年更將參與舉辦30多場莎翁紀念活動;為共同紀念湯顯祖,劇院還將邀中國演員表演湯劇。讀書日前夕,湯翁家鄉採茶戲《牡丹亭》的旋律在莎翁故居花園響起,這也是中英共同紀念莎湯辭世400週年系列活動的一部分。

中國駐英使館公使啣文化參贊項曉煒認為,把兩位大師還有塞萬提斯一起,“放到一個全球視野上來看,放到一個跨文化對比研究視野上來看,我想可以為我們開啟一個新的對話和交流的模式”。

4月19日,演員在排練話劇《愛在無愛城》。新華社記者 楊光 攝

書籍是連接不同時代與文化之間的橋梁,是人們通往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途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在今年世界讀書日寄語中,再次重申圖書的作用與聯合國1995年設立“世界圖書和版權日”(簡稱世界讀書日)的初衷。她認為,當前世界的“多樣性正面臨不斷增長的不包容的挑戰”,推廣讀書“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由此看來,中英莎湯同緬進一步弘揚了讀書日宗旨。

在哥倫比亞國家圖書館研究員佩爾內特看來,對文學大師“最好的紀念就是閱讀他的作品”

(執筆記者:曲俊雅;參與記者:郭春菊、郭洋、何珊、馬丹、馬興華、夏曉、薛群、葉書宏、張建華、張曼、周喆)

(圖文編輯:李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