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缘何红遍中国?BBC:重男轻女让人感同身受

参考消息网

text

参考消息网5月18日报道外媒称,一部不以歌舞取胜的印度影片红遍中国,被中国媒体影评预言笃定成为今年口碑最佳院线电影。

据BBC中文网5月17日报道,热到这样的程度:5月15日公映次周累计票房过4亿人民币(约6000万美元);之前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展映场次门票90秒被抢购一空,主要影评网站评分都在9分以上。

这就是由印度影星阿米尔·汗担任制片人并主演的《摔跤吧!爸爸》, 尼特什·提瓦瑞 (Nitesh Tiwari)导演,2016年12月23日在印度首映。

男主阿米尔·汗(Aamir Khan)是宝莱坞巨星,在中国也备受追捧,影迷叫他"米叔";之前他主演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和《我的个神啊》都很受欢迎。但这次,据说他改变了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宝莱坞就是载歌载舞"的偏见。

这部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的是印度优秀摔跤运动员马哈维亚·辛格·珀尕(Mahavir Singh Phogat)把两个女儿培养成世界摔跤冠军的故事。

励志、热血、亲情、胜败、幽默、音乐,加上宝莱坞超级影星领衔,这些艺术和感染力元素之外,还有什么使得这部印度传记影片在中国触动那么多泪腺、引发那么多感慨、票房斩获过亿呢?

中国故事

从谷歌搜索结果来看,很大一部分共鸣可以用网民的一个反问句归纳:"讲的难道不是中国故事?"

数月前,影片尚未在中国公映,网上就已经有过一波热议。铺天盖地的赞誉声中,围绕影片的"女权命题",出现了针锋相对的争论。

这个故事究竟是"伪女权,真父权",还是像"米叔"在宣传路演时说的那样,是亲女权、促性别平等的呢?

批判者举出片中各种细节来证明,这部片子表面上宣扬男女平等理念,实际上是"笑里藏刀","蜜里含毒",宣扬的实际上是女人只有跟男人一样,才算平等,而这本身就不对 ,女孩必须短发、束胸,跟男孩一样撕拼,在男性主宰的天地战胜男性,才算女权的胜利、男女平等吗?

有网友评论称,因为影片"打着化解隔阂、颠覆保守价值的旗号,给女性提供的两条自立自强的道路却是这样的:要么成为男性的帮手,去实现父亲的梦想,要么变成男性。"这篇没有署名的文章称:"让人们不再歧视女性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传达男女平等的观念,而不是把女性改造成男性。"

这是歪批!不认同这种说法的网民反驳。

现实如此,影片如实刻画、反映现实,要表达的意思只有一个:女孩子除了嫁人之外也有其他选择,也可以不受歧视。

影片中,最后决赛前父亲对女儿说:"如果你得到了金牌,你就会成为一个榜样,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孩子们将会永远记住你。明天如果你赢了,你将不再孤单。无数个女孩将跟你联合起来,反抗那些歧视女性的人。反抗只能做家务事,反抗从小就开始订婚。"

社会价值

印度传记作家、编辑沙姆亚·达斯古普塔(Shamya Dasgupta)说,珀尕家三姐妹的故事十分励志,希望通过这部影片鼓励更多家庭,无论是在印度农村还是城市,给自家女儿一个发展体育生涯的机会。

印度地方政府也注意到影片的社会价值。已经有4个邦的政府把这部影片纳入宣传性别平等、杜绝堕弑女婴等陋习的公共宣传计划,提供减税优惠鼓励影院放映。

在印度隔壁的中国,也有网民发声:为什么中国不乏类似的故事,却鲜见类似的大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