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據新華國際報導,如何實現與中國領導人的正式會談,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一個難題。但更值得思考的是,這為何會成為一個問題。
首腦外交在中日關係中的作用不容忽視,但把中日僵局能否打破簡化為兩國領導人是否會面,顯然不利於認清中日矛盾的實質,甚至也無助於中日關係走出低谷。中日建交以來最激烈的這輪對抗不是始於安倍,也不會因為安倍的去留而消失。中日關係是否會因首腦會面而走出僵局尚無定論,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對抗與合作並存,卻很可能是中日關係的“新常態。
博弈“習安會面
“來者都是客,我們會對所有的客人都盡必要的地主之誼。這是中國外長王毅10月29日,就北京APEC峰會期間中日領導人是否舉行雙邊會見所做的回應。王毅還說:“至於影響中日關係正常發展的問題和障礙,這是客觀事實,不可回避。我希望,日本領導人和日本方面,能夠正視問題的存在,拿出解決問題的誠意。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藍廳論壇上發言。資料圖片
鑒於目前中日關係的敏感性,中日雙方為實現首腦會面做了哪些幕後外交努力外界無從知曉,但進入2014年以來,兩國企業界、民間以及政界的互動明顯多於去年。其中,著眼於實現首腦會談的外交互動尤為引人注目。
對於首腦會面,安倍內閣的願望更為強烈,外交上也更加主動。不過,與其說這是安倍打開中日僵局的“願望,不如說他是為了避免在中日對抗中失去更多。
對抗與合作的限度
至於中方在中日首腦會面問題上立場有所鬆動,有分析將其歸因為經濟上的相互依賴。中日貿易額在2012年下降3.9%之後,2013年降幅進一步擴大為5.1%。此外,中國在2013年從日本對外投資對象國首位跌至第四位。今年1至9月,日本對華投資同比減少43%。
但對於現階段的中日關係來說,經濟上的對外行為不可避免會帶有戰略博弈痕跡。追求合作並不意味著認同雙贏。日本立命館大學國際政治教授中戶佑夫就認為,對於日本來說,經濟領域與中國合作的雙贏理念,已經被更謹慎地追求“贏更多所取代。
“當中國看到相互依賴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變時,日本卻沒有發現增加與中國經濟相互依賴以外的可行的替代性選擇。中戶佑夫認為,把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談判置於優先位置,表明日本把重點從東亞和以中國為中心的區域融合,轉向了美國主導的區域融合。在中國宣導建立亞投行問題上,日本與美國一道旗幟鮮明地表示反對,則是中日經濟領域帶有戰略博弈的最明顯例證。
身份構建的衝突性
歷史問題是中日矛盾的一個癥結,但其影響遠遠超越歷史問題本身。國家身份認同決定了中國不可能不對日本軍事上的擴張保持警惕。而增強日本軍事實力,正是安倍所推行的國家正常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儘管打著“積極和平主義的旗號。
中日身份構建的衝突性在釣魚島問題上表現得更為明顯。安倍政府把通過釣魚島爭議營造的中國威脅,作為推動日本國家正常化的主要外部動力。對於安倍政府來說,中國威脅不是對“現實的反應,而是出於“解釋的需要。日本需要通過中國威脅的論述,實現有利於正常國家化的制度構建和資源動員。
圖為釣魚島。資料圖片
在東亞格局深刻變動的背景下,中日雙方在身份構建上,都應該展現自我克制和相互適應。通過“異化對方來獲取戰略優勢,只會增加中日衝突的可能性。
文章摘編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