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災難陰霾的陽光少年——汶川、蘆山地震災區兒童回訪記

text

新華社成都6月1日電(記者楊迪、吳曉穎)“災區的孩子早當家”。對於經歷過汶川地震、蘆山地震的孩子而言,災難讓他們更早地學會了堅強,懂得了感恩,成為穿越地震災難陰霾的陽光少年。

在“六一”兒童節來臨之際,記者走進汶川、蘆山地震災區,聽聽這裡孩子們的節日心願。

(小標題)“擔架娃”宋馨懿:生活並不“特殊”,自理能力更強

圓圓的臉上架著一副小眼鏡、扎著馬尾辮、笑起來甜甜的……5月30日上午,記者在成都市棕北小學再次見到了宋馨懿——昔日擔架上的小娃娃,已成為一名小學生。

當日,學校正舉辦慶“六一”美食活動,小馨懿邊吃著冰淇淋,邊和同學玩耍。一陣陣爽朗的笑聲,仿佛是夏季裏一陣陣清風。

2008年5月14日,在震後崎嶇的山路上,幾名解放軍戰士抬著一名剛從廢墟中救出的小傷員一路飛奔。正在附近察看災情的國務院總理一行見狀迅速站到了路邊,為傷員讓出了一條“生命通道”……擔架上的那個小傷員就是宋馨懿。

汶川地震讓宋馨懿失去了雙親和右腿。震後,小馨懿裝上了假肢,和奶奶、叔叔、嬸嬸一起生活,社會上經常有好心人來看望她。6年來,她和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

“我們不想讓她覺得自己很特殊。”語文老師李芳燕說,已上小學三年級的小馨懿生活自理能力比過去更強了。過去,考慮到她行動不便,專門叮囑班上其他小朋友幫她揹書包、扶她上下樓。現在,她不僅能自己上下樓,還主動要求放學自己走回家,不再坐輪椅了。

談到“六一節”願望,小馨懿說:“我什么都不想要,就想和奶奶、幺爸(叔叔)、幺媽(嬸嬸)快快樂樂在一起!”

(小標題)“鐵命娃”李佳駿:夢中漂亮堅固的新家並不遙遠

身材瘦小,一雙大大的眼睛充滿了好奇……在蘆山地震震中蘆山縣龍門鄉紅星村,記者見到了8歲的李佳駿,他正和姐姐、表妹和小狗一起玩耍。

沒有特別的禮物,這個兒童節過得很簡單,廣闊的鄉村田野就是他們的“小天地”。

李佳駿一家住在一幢簡易過渡房裏。一旁倒塌的老房子,是他曾經“命懸一線”的地方。地震時,房屋轟然倒塌,他瞬間被埋在廢墟之下。幸運的是,他被救出時毫發無損,被鄉親們稱為“鐵命娃”。

李佳駿家經濟條件本不寬裕,重建讓這個家庭又背上了沉重的債務。震後,父親忙著幫別人建房賺錢,母親則在家料理家務兼顧農活。母親餘國梅說,佳駿很懂事,從來不會因為沒有好衣服、好玩具哭鬧。

在過渡房的墻上,貼著一幅水彩畫:藍天白雲下,一家人手牽著手,倚樹而立,旁邊是一幢樓房,一道彩虹劃過遠處的天際。畫面雖然有些潦草,但透出一份幸福和希望。

李佳駿是個愛笑的孩子。他說,畫中的樓房是夢裏的新家,很漂亮很堅固。

這並非遙不可及,按照重建規劃,李佳駿一家年底前將搬進位於銅鼓廟聚居點的新房。

(小標題)“小志願者”李昕玥:災難中學會感恩與擔當

見到李昕玥時,她正和爸爸媽媽收拾東西準備回老家漢源,去給曾祖母過83歲生日。在昕玥心中,老家有許多美好的回憶,風景很美、好吃的大櫻桃……

李昕玥的家位於國道318線上。蘆山地震後,這條國道成了蘆山地震災區物資、人員流動的“生命線”。每天,大量的救災車輛從家門口呼嘯而過,讓李昕玥萌生了去做志願者的想法。

震後,她和同學們主動來到物資轉運點,幫著裝卸救災物資,一連幹了幾天。

“一天不停地搬東西,雖然非常累,渾身疼痛,手都抬不起來了,但我很高興。”李昕玥說。她年僅12歲,給人一種幹練、大方的感覺。

這短短的幾天志願服務讓她懂得了感恩,更加願意去幫助別人。

李昕玥是雅安市雨城區實驗小學六年級學生。這個兒童節後,她將迎來小學畢業考試,新學期將走進新學校,結識更多的新同學。對於未來,她充滿了期待。

“我想利用暑假,再到災區去走一走,看一看還有沒有需要我幫助的人。”李昕玥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