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寵”的現金與支付手段的變革

亚太日报

text

【亞太日報 何婧媛】現如今到餐館、電影院或者其他消費場所,越來越多的人在付款時都已經習慣問一句:可以選擇什么支付方式?新一波的消費主流80、90后群體,他們玩轉著支付寶、微信還有即將刮起新一輪潮流的Apple Pay等便捷的付費方式,消費行為中現金的使用比例正在逐步減少。

傳統支付不足三成

就餐飲業來講,中國烹飪協會于今年1月發布《2015年餐飲消費調查報告》顯示,現場第三方支付、預付平臺和刷卡消費的比例不同程度提高,而現金支付的比例從39.3%大幅跌至20.3%。據萬事達在全球范圍內的研究,近些年中國支付方式“去現金化”的速度位居世界前列,一方面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政策的扶持,另一方面,根據Nielsen公司的調查數據,在一線城市超過71%的商家表示樂意和歡迎消費者使用電子支付手段。一位深圳的商家表示“相較于付現,電子支付更方便省時,無手續費而且還有不同程度的優惠,非常容易打開市場”。 當下最火的兩種支付端,無論是支付寶還是微信支付,都大大便利了用戶的購買流程,在結算時掃描二維碼或輸入付款金額即可完成操作,與傳統支付相比電子支付無需找零。現如今,大到商場小到早餐店普及廣泛只要有條形碼都可使用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的王國正在慢慢壯大。

2015年世界各國非現金支付比例圖 (圖片來源:亞太日報)

不僅作為支付用途優勢明顯,國內市場份額領先的支付端口在用戶的社交互動方面表現同樣出色。在剛剛過去的猴年春節中,支付寶和微信的紅包功能讓全民參與其中。權威數據顯示,2016春節期間全國參與搶紅包用戶達到4億2千萬人,相當于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參與到搶紅包活動中。

互聯網開啟支付變革

電子支付以迅猛的勢頭將傳統支付擠占到消費習慣的邊緣,短時間內開啟了支付方式的新變革。互聯網對于零售支付的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傳統支付已經發展成一個范圍更大的支付生態圈,移動支付的開發者也越來越注重和考慮用戶的需求。互聯網支付崛起的動力主要來自于龐大的線上交易市場。中國飛速崛起的電子商務行業也是推動支付手段變革的重要因素,移動支付不僅可以滿足支付功能,同時可以進行增值、金融投資等業務。在移動支付的領域,非銀行機構的交易規模增速遠比銀行大,但從全球市場看銀行依然是行業的老大,但不可同日而語的移動支付使兩者在數據、市場支配地位和消費者忠誠度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競爭。

互聯網使得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技術變革改變了消費行為模式,潛移默化地引發了客戶對需求個性化的追求,商戶也會隨之變化,進而引發商業業態的重新整合,這也就是使得支付工具組織演變的的原動力。支付手段的革新讓市場化和開放性程度進一步增加。

如今4G網絡、移動互聯網應用普及率極高,電子通信技術日漸完善,大大提高了信息傳遞效率,大容量、高速度的信息傳送滲透至社會經濟的各個環節,逐步成為新經濟模式的基礎。為移動支付的興盛提供了平臺支撐、技術保障和市場變革的驅動力。

顯然,作為新興支付方式,以支付寶、微信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已初步完成市場的檢驗,不過并不是所有人都對此持樂觀態度,因為在國內廣大的中小城市,人們還是習慣使用現金。若想進一步拓展市場空間,就需要支付平臺提升用戶體驗,創新服務,繼續鞏固和改變公眾的支付習慣,努力獲取用戶廣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