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被制裁时刻,中国企业面临哪些威胁

亚太日报

text

现实通常比小说更离奇。对这句话,在伊朗投资的中资企业可能比任何人都体会更深。

设想你是一家中国能源公司,如果你投资伊朗,尽管这些项目是中伊双边企业需求的自然结果,但你很有可能面临巨大的制裁风险。

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自然而然推动了自身能源需求,而且中国将近一半的进口原油都来自于中东地区。伊朗的石油品质好、价格合理,且有长期的商誉。因此,伊朗石油对于中国而言非常重要。2018年,伊朗出口了2927万吨石油到中国,成为中国原油进口第三大来源国。而中国企业能向伊朗石油天然气行业提供贯穿产业链的一条龙服务,从开采到提炼、从炼化到加工。

另一方面,伊朗可以借鉴和运用中国专业技术,开采自然资源,销售石化产品,进而在同其他石油出口国的竞争中提升市场份额。由此,伊朗方面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收窄财政赤字,这对于伊朗整体的经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为什么这种多赢的合作项目也面临制裁的风险呢?

2020年随着美伊冲突升级,美国再次加紧了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如今,美国也有更多借口对中国能源投资开展制裁。比如,中国实体企业帮助伊朗绕开美国制裁、与伊朗进行油品贸易、和伊朗石油公司有所关联。以上只是列举了可能“违规”的几个方面。

美国企业研究所(译注: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美国保守派的重要政策研究机构)指出,中国在伊朗能源领域投资金额达55亿美元,建造工程类合同金额高达70亿美元。美国制裁的威胁如此之大,不仅会降低中方企业未来对伊朗的投资意愿,而且会延缓当前合同履行的进度。美国甚至可以对已经交割的能源投资项目进行制裁。像中海油、中石化这些中国能源公司在美国都有能源资产,一旦美国进一步采取覆盖范围更广的惩罚性制裁,这些既有的投资都会面临风险,造成更大损失。

不仅是能源领域,其他领域也会受到影响。那么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在制裁中被豁免吗?答案是:不会,而且受到制裁的风险比以往更高。

如大家所知,中国和伊朗之间的合作远远超过能源领域。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金融市场,也使得中国加深了与伊朗的合作。目前,中国已经在伊朗全境参与建设了轻轨、高速公路、地铁、水坝、桥梁和隧道。

中国在伊朗鲁德巴河谷地区承建的大型水利项目于2016年竣工(图自:国际在线)

这些中方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辅以运输服务,推动了伊朗金属产品的运输,扩大其能源供应,使得伊朗能在国际市场上出售更多的钢铁和石油,保持与其他国家的联系。这些半公共产品对于伊朗的发展意义重大——一个封闭的国家根本无法提升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重塑和平与稳定。所以说,中资企业是在为伊朗人民效劳。

但过去几年中,数家中国运输公司因为这些先行项目而遭到制裁。由于开展和伊朗相关的运输项目,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易航国际物流公司、高美航空服务有限公司、宏远船舶有限公司均被美国列入了 “特别指定国民名单”(译注:由美国财政部海外资产管理办公室发布的针对海外实体和个人进行制裁的名单)。

美国财政部总能为自己的制裁行动找到“正当”的理由,比如:中国资本和服务导致美国制裁效力被削弱、中国公司出口的产品不符合“规定”、中国公司与制裁名单上的实体或个人进行(或助长)相关交易。还是那句老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第三种将遭到制裁的目标高科技公司。凡是涉及电子监控技术、5G网络、军民两用科技(如无人机生产)的中国企业如果在伊朗投资应额外当心。只需要看看一年之前加拿大应美国当局要求逮捕华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孟晚舟的案例。她被扣留就是因为涉嫌违反了美国对伊朗的制裁。

实际上,中国技术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伊朗解决问题:电子监控技术可以提升安全保障,5G网络可以降低通讯成本,无人机可以在很多产业得到运用。这些技术对于伊朗的经济现代化、多元化而言是很有必要的。但美国还是不遗余力地要让伊朗人民远离这些“敏感”技术,而且要制裁任何转让这些技术的实体或个人,完全对伊朗人民的实际需求视而不见。

第四种将面临更多制裁的中国企业是金融机构。任何机构无论是对石油贸易提供融资还是信用担保,间接或直接与伊朗央行进行交易,都可能因违反美国制裁规定而全部被起诉。中国金融类企业面临的处罚可能是巨额罚款、不准进入美国市场、被排除在美元主导的金融体系之外、资产冻结,甚至连企业高管的个人行动都可能受限。

面临上述情况,对广大中国企业而言“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当是上策。美国对伊朗掀起新一轮制裁可能会使中国公司重新评估投资项目,减少与伊朗方面直接接触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同时向美国方面表示合作意愿。但如果美国得寸进尺,中国企业总是有能力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

(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