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泠)現今,藏區以及印度、尼泊爾、布丹、蒙古國、俄羅斯等地區仍然有很多象雄文明中產生的宗教文化的遺跡和寺廟、僧侶,從藏區到世界各地有很多的人信奉象雄文化中的象雄佛法。本文作者進行多方考證,論證中國古象雄文化是世界佛教的起源,現選編如下:
象雄文化的地域起源
歷史和考古記述至少4000年前象雄是吐蕃王朝崛起以前青藏高原最大的文明古國。今天的西藏自治區乃至四川、甘肅、青海、雲南等藏地僅僅是遠古的中華古象雄國的一部份,古老的象雄國以西藏的今天阿裏為中心,通過至少十八個部落覆蓋中亞的大片疆土。象雄古國是古代橫跨中亞地區及青藏高原之大國。
據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意大利學者圖奇的考察,古代漢末成光子、初唐的王玄策、晚唐的劉元鼎、清朝派赴西藏勘繪地圖的官員的實地考證,以及當代學者論證象雄就是中華古軒轅國,是我國上古夏(嘉)人和夏王朝在西北和西藏地區的遺族。西藏最早的文明中心產生於以阿裏岡底斯山為中心的象雄,象雄的高度文明對於雅隆(吐蕃所屬部落)和蘇毗(女國,西王母國)產生過強烈的影響。西藏阿裏至今的稱謂都是沿用了古象雄時代的地名。象雄國以雄俠部落為基礎,以象雄王室的發展為主導,而形成的青藏高原最大的部落聯盟王國。象雄廣大的藏北草原提供了文化交流的便利,象雄文化經歷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時代)、父系氏族時代(新時代晚期金屬工具的出現)、金屬時代、銅器時代等重要而完備的發展期。象雄文化是集草原文化、高原文化、波斯文化等多種文化的大集合中華文化體,具有廣泛的包容性、內容的博大性、傳播的和諧性。象雄文化通過象雄國浩瀚的疆域影響著廣大的中亞文化。象雄國早在至少西元前二十世紀就產生過極高的遠古文明,史稱古象雄文明。象雄國創造了自己的文字--象雄文,也就是今天藏文的前身。
圖為象雄遺址。資料圖
象雄,漢籍中稱之為“羊同或“楊童;羊同分為大羊同和小羊同。古象雄部曾統一了號稱十八萬戶部落,並經歷了較有影響的十八代等象雄王朝。象雄鼎盛時期,曾具有極強的軍事力量,其疆域十分廣闊。
據著名學者尕桑坦貝見參所著的《世界地理概說》及其它歷史研究學術記載,象雄地域分三部分:裏象雄、中象雄、外象雄。
按照今天的地理劃分及西藏象雄文化遺跡考察認為象雄的歷史疆域應該是西藏西北部包括現在的阿裏地區以及那曲地區的西部,日喀則的吉隆、仲巴和薩噶縣,包括拉達克和今天的印度與尼泊爾北邊的一小部分,西邊包括喀什米爾和巴爾提斯(今天巴基斯坦東端),北邊包括廣漠的羌塘草原即今那曲和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南部,東邊基本上以長江為界,到達今天那曲地區東部和昌都地區北部,幾乎囊括整個藏區。在一些史籍中甚至把黃河源頭地區和瀾滄江、長江的上游(含今甘孜州西部)統計於“外象雄範圍。曾經生活在這個疆域上的藏族先民認為他們是象雄的庶民。藏族的先民曾經馳騁半個中亞,與波斯、阿拉伯、突騎施都產生過千絲萬縷的聯繫,在中亞歷史上扮演過舉足輕重的角色。
從文字考古上可以知道古喀什米爾語和古旁遮普語中找到了許多與象雄文字母和現代藏文字母相似或近似的字,而且現代藏文的四個母音符號在古喀什米爾語種都有,只是第四個符號比較直一些罷了。象雄文的母音和輔音的數量和現代藏文完全一樣。今天藏語中的橄欖、苦參等藥名仍用象雄語詞,從而更可以看到象雄文化對於古代乃至現代的文化影響是強烈的。
象雄文明早已通過陸路傳遞到印度。早在象雄文化從起源到傳播時,出生在象雄國的佛陀敦巴辛饒就已經親自傳法而走過。如今在俄羅斯、印度、尼泊爾、不丹、外蒙古等地方仍然有很多人稱自己為象雄人的後裔,傳播象雄佛法的雍仲本教寺廟依然存在,傳承著古老的象雄文化。唐代著名的玄奘法師出使西域的路徑根據唐儀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記載的內容來看,是從今天西藏的阿裏進入印度的。隨後走過這條路的僧人還有道希、玄臺、道卻、道升、玄惠等,也有人把這條路稱為麝香之路。這條傳播象雄文化的路歷來被國內外學術界高度重視,在很多藏區的考古還發現早在印度佛教進入藏區之前就存在佛塔、寺廟的大量遺跡。
“香巴拉是佛教時輪金剛乘中一淨土的名字,也就是釋迦牟尼講述時輪金剛的地方。由貴種王朝世領其地,該地狀況八瓣蓮花,跟象雄國的八瓣蓮花形的俄摩隆仁也就是象雄敦巴辛饒.米沃出生的地方一模一樣。
《琉璃宮史》一部被佛學界和史學界認為是南傳佛教-小乘佛教史中講述了佛教的起源。從佛教緣起世界之說的地理概貌可瞥見與西藏岡底斯山一帶及其岡仁波齊峰的地貌吻合的一些論證。由此可見佛教地域起源以阿裏為中心的象雄文化的又一力證。
象雄文化意識形態對印度宗教及佛教起源影響
象雄文化在象雄經書中記載有一萬八千年,其實這一萬八千年應該從象雄文化的原始意識形態到融合不同地域文化,形成昌盛發達的文明期,到最後被吞併弱化,被傳承在各個文化中。
象雄文化以阿裏岡底斯山一帶岡仁波齊為中心而發端,從初期敬畏宇宙自然,開始對神山、聖湖、神靈等原始崇拜,列為原始的“本的意識形態,然後逐漸形成了象雄文化中各個有所儀式或內容區別的“本教,例如篤本、恰本等等,比較混亂的存在在象雄文化中。薩滿教就是屬於象雄文化中本教早期的一類教派-以殺生祭祀、,巫術、占卜等為主要的儀軌。
隨著象雄文化的發展,又對古代醫學、星象學產生深遠影響。星算就是青藏高原最初的天文學。文化需要進化到,提升到文明,象雄國的佛陀敦巴辛饒.米沃將這些原始的各個形態的早期本教文化經過提煉、總結、提升形成了有組織、教規和系統的象雄佛法。提倡以慈悲心為概念,改變殺生祭祀的做法,用糌粑、木頭等造像模型供奉替代對動物的殺生祭祀。古象雄文化的宗教體系經過辛饒和不同時期的佛陀傳播,將慈悲心、靈魂不滅、輪回轉世和因果報應等象雄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更有效和深入地在中亞等廣大地區傳播,影響著古時印度教、耆那教、後來佛教的產生。
釋迦牟尼出生後,精通相術、能預知未來的阿私陀仙人為其測算:釋迦牟尼具有三十二大人相和八十種好,在家則成轉輪王,出家則成佛陀。在釋迦牟尼出生前就具備輪回轉世概念,精於相術預知未來這些都是岡底斯山象雄文化的意識形態。
象雄的雍仲符號卍、牛、虎蛇、太陽、火、菩提樹(宇宙樹)等的崇拜都被古印度文化吠陀文化所吸收。可見象雄文化對於古印度意識形態印度教、耆那教、佛教的影響。
象雄文化的三界觀把整個宇宙分為三層,上界神界,中界年,下界魯界。天界又有十三層,居住著各種不同的神祇。象雄文化中重要的龍蛇的圖形代表了這種對魯的圖騰崇拜。釋迦族是達羅毗荼人他們神話的核心是對生命力的認識。他們認為蛇是興旺人宅,財富的象徵,這些都與象雄文化的意識形態內容相一致。
岡底斯山位於人間的中心,是三界宇宙的中心,是貫通宇宙三界的神山,是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信仰實體。佛教中的三屆宇宙觀也是受上述岡底斯山文化圈也就是象雄文化影響的結果。
世界的神山,宇宙的中心岡仁波齊峰自古幾千年來被藏教、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供奉為統一的神山而朝拜。從海內外藏學專家的論證不難看出大自在神崇拜和耆那教、佛教等古代印度的宗教信仰在各自的認同中都是不謀而合,證明它們與岡底斯山的象雄文化的聯繫。至今,耆那教和佛教信徒們仍將岡底斯山和瑪邦雍湖作為他們最神聖的神山和神湖來朝拜,堅定地認為朝拜岡底斯山神山和瑪邦雍措湖聖湖可以使今生平安如意,為來世解脫廣結善緣。
圖為岡仁波齊峰。資料圖
佛教護法神金剛怖成為大自在天的化身並仍棲身岡底斯山,說明瞭岡底斯山崇拜在印度吠陀文化和佛教文化這兩個不同文化傳統中的連續性。岡底斯山作為大自在神崇拜的發源地,時間和空間以及文化傳統的變異中所表現出來的深層文化內涵,證明著象雄文化在其南傳印度的時間和空間上所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
除了大自在神派以外,另一個引人注目的與岡底斯山有密切聯繫的印度宗教派別是耆那教。耆那教是最早的印度宗教,早於約2700年的婆羅門教。此派主修苦修、裸修。
耆那教從其創始人至第二十五位教主瑪哈吾時,釋迦牟尼才降生人間(約西元前625年,距今約2639年),並且認為瑪哈吾和釋迦牟尼產生過某種接觸和聯繫。據耆那教歷史上著名的二十五個教主之首的耆那本人,就因其長年在岡底斯山苦修得道而創立此教。他苦修的地點在今天的岡底斯山上絳紮寺附近的佛座岩。耆那教主張靈魂不滅,輪回轉世的學說,篤信因果報應。這些同樣是佛教教義的基礎和核心部分,顯而易見,也就是說靈魂不滅、輪回轉世和因果報應等佛教著名的觀念在吐蕃的存在不僅早於佛教的傳人,而且早於佛教的產生。這是極有可能屬於岡底斯山特有的象雄文化內容,是吐蕃先民象雄文明對人類歷史的一大貢獻。此外,印度早於佛教的古老耆那教不殺生,無論僧俗絕不食肉,過著非常嚴格的苦行僧生活。這同樣與佛教的精神不謀而合。
苦修和禪定,瑜伽行者或苦行者的常見盤膝打坐式是象雄文化的特點所在,而佛教是沙門思潮(不生子、行苦行,枯坐終日不動,重視禪定。解脫是宗教修養追求的最高目標。)之一。社會上對釋迦牟尼佛陀的一般稱呼為“沙門喬答摩。釋迦牟尼來自於釋迦是釋迦族人,牟尼成為苦行者,仙人或聖人統稱,漢譯為寂寞獲取智德。從中不難看出釋迦牟尼出生的釋迦族一直受苦修和禪定的影響,也影響著後來出生在約西元前625年的釋迦牟尼。在小乘佛教史的《琉璃宮史》中記錄著釋迦牟尼作為悉達多王子禪定、苦修成佛的經過。 “四諦是佛教各派別共同承認的基礎教義,是釋迦牟尼在修行思考中結合象雄文化的象雄佛法而提煉、總結並提升出來的覺悟法。
佛教的辯經即藏教的“因明學是象雄文化中象雄佛法的精華之一,眾所周知釋迦牟尼是在與正統的婆羅門教的辯論、對抗中產生而來。而辯經的根本形式是象雄文化中來的。
象雄宗教形式及體系與佛教對比
在遠古的象雄文化中產生的原始“本的意識形態、到各種“本教的初步象雄宗教體系,到系統化的有組織的象雄佛法,其中的“本最早的概念是念誦的意思,不停地念誦。而佛教念誦經文的形式與其一致。
作為象雄王國穆氏王子誕生的佛陀敦巴辛饒.米沃,他將產生上萬年的象雄文化中已經存在的多種原始本教的意識形態靈魂不滅、業報法則、因果輪回,經過系統化、組織化,重要的是加入了慈悲心的解讀,形成了完整的九乘教法和教義,就是象雄佛法。從社科院目前正在翻譯的國家重點專案《象雄大藏經》中能看到佛教理論的根源所在。就此敦巴辛饒.米沃成為今天稱為佛教教法早於釋迦牟尼的總結者和宣導者。《西藏王統記》《朵堆》等典籍都有記載稱,象雄人辛饒米沃此後親自作為譯師,將從象雄文明中提煉總結的教法“五明學科:工巧明(工藝學)、聲論學(語言學)、醫學(藏醫學)、外明學(天文學)和內明學(佛學)前往印度、漢地、木雅、尼泊爾、烏仗那、薩霍爾、門隅、契丹、回紇等地傳播,使此教法成為不滅之教。
在沙門思潮中的“人生解脫也正是象雄文化中的象雄佛法的核心,佛教的全部學說,基本是按照這一主題展開的,這一主題又集中在四諦說中即苦集滅道。這些都與象雄文化中的佛法內容相一致。比如象雄文化中的著作《九乘理論》把人的思維歸納為九個層次,對修行人而言形成了人天、獨覺、唯識、中觀、行部、事部、瑜伽、無上瑜伽、至頂大圓滿等九種乘的思想。每個乘有完整的思想體系,明確的目標和修行方法,以及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這個最高境界就是“明空無別。還有《大圓滿前行法海》中,重要的就是講如何尋找到解脫之路。
釋迦牟尼總結的佛教與象雄文化中象雄佛法中的宗教體系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宇宙的起源觀
從宇宙起源觀上看,兩教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兩教派都認為最初的外部世界是一片無邊無際混沌相合的虛空,都認為“風是形成外部宇宙的唯一原始動力。在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上認識也很相近,象雄大藏經認為是露珠上的微粒,佛教說是大海裏的泡沫。
★信奉的神
從信奉的神看:薩智艾桑、賢拉俄噶、桑波本尺、賢饒米波是象雄文化中雍仲本教的四個主神。賢拉俄噶是智慧之神,他在象雄文化雍仲本教的作用與佛教中的無量壽佛是一致的。薩智艾桑被象雄文化雍仲本教尊為萬物最早的母親,佛教中的般若佛母被看作佛陀的母親。賢饒米波與佛教的觀世音菩薩一樣,下凡普渡眾生。象雄雍仲本教的最高準則以及賴以獲得悟道的上師,近乎金剛乘中的阿彌陀佛,叫貢都桑布(普賢)。普賢在寧瑪派和其他一些教派裏被尊為“眾佛之父。
在佛教中所說的法性、法身,即象雄教法裏所說的報身、受用身。從哲學意義上來考慮,普賢代表最高的終結,在象雄文化雍仲本教教法中被稱為本古,即‘返真歸本’,兩者的含義十分相近。
兩教的護法神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同象雄文化中的佛法雍仲本教一樣,佛教怒相的數目也不少,很多是一致的,多半是三頭六臂,有豬頭、馬頭、牛頭和虎頭。而這些多臂神和獸身人面或獸面人身的造像都是象雄文化和宗教特有的形式。因為釋迦牟尼在世時,主要講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沒有講到有關一神或多神崇拜等。釋迦牟尼在總結佛教時由於受到象雄宗教的影響和啟發,佛教在其內容中也更多的顯露出象雄宗教的特點和結構。
象雄文化中的象雄佛法的神祇後來也一直被佛教神祇中供奉,如十二旦瑪。
★亡靈的超度
佛教與象雄宗教雍仲本教都在人死後迎請喇嘛念誦《解脫經》或叫《度亡經》,以便讓死者靈魂擺脫中陰,進入善趣,甚而進入更高的精神境界—天堂。
★佛教大乘菩薩乘與象雄的教法“章松相順,兩法的見地是相同的,都是“通達兩種自我。
★佛教的符號‘卐’被認為是咒護或是宗教的標誌,是太陽或火的象徵,是釋迦牟尼三十二相之一。在西藏考古發現的至少4000年以前的岩畫中就存在這個符號了,象雄文化中在古老的日土縣岩畫考證中證明‘卍’,‘卐’兩個符號都是與太陽與火的崇拜有關,用太陽神的圖形作為母體,左右旋都是存在的。後來由於人為的區別和定義一些需求而成為了約定俗成的習慣了。在對漢地佛教的考古中也證明一些寺廟中的早期佛像造像中就存在象雄文化宗教雍仲本教的‘卍’符號,說明瞭象雄文化當年對於漢地的影響。
圖為釋迦摩尼胸前的‘卐’符號清晰可見。資料圖
★繞佛、轉經輪的起源早在古象雄就有了,象雄的敦巴辛饒.米沃如來佛祖傳教“四門五庫法時,就早已經給弟子們講明瞭“四書五庫供佛、禮佛、繞佛塔,轉經筒等的功德,從此形成了弟子拜見前輩時禮拜三次,繞三圈的習慣,繞佛、繞塔、轉經輪的風俗也因此而傳入世界各地。
相關歷史涉及佛教起源和象雄文化狀況
釋迦牟尼出生在釋迦族中。據專家論證釋迦族來自阿薩姆地區,此地區是蒙古人種的受象雄文化初期薩滿宗教影響的一處地方。在釋迦牟尼出生前釋迦族就有自己的宗教體系,即佛教的前身,並且他們可能最初使用的一種象形文字(應該都是屬於古象雄後裔納西族的東巴象形文字、象形沙巴文的。)都與岡底斯山的象雄文化密不可分,並且修習禪定。
釋迦牟尼有感於人生、老、病、死各種苦惱,又對當時婆羅門教種姓制度不滿,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因此在釋迦牟尼之前的古印度就已經有了寺廟和教法,而這些教法因該是敦巴辛饒.米沃從象雄傳播過去的有系統,有教規,有組織的象雄佛法。釋迦牟尼創造佛教並不是憑空而起的,任何的宗教體系都是經過人類長期對宇宙自然觀的總結,每一位發揚者都是智者和導師,都不斷地將體系完善。
總之據說從西元前6世紀產生佛教,到西元7世紀佛教進入西藏,13世紀初佛教在印度趨消失,由此可知佛教並不是印度土生土長的宗教,它是舶來品,是從中國古象雄文化中借鑒的教法。
今天藏地除了象雄佛法的雍仲本教,還有結合了象雄文化與印度佛教的形式存在著寧瑪、薩迦、噶瑪噶舉、格魯等眾多派別的藏地佛教。至此象雄文化及文明以適合統治政權的文化和宗教形態,適應高原生存的形式和信仰形態遺存在藏地人民的血液中乃至影響著中國及世界。
佛典上總講:中國有大乘根器,是佛法歸處。印度如今已經幾乎沒有了印度佛教根基,這也正說明瞭,印度佛教的覺悟者釋迦牟尼佛佗的思想正是從中華民族的象雄文化發展出去的,因此回到中國是中華民族象雄文化和象雄佛法根源的回歸,佛教才可能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