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景色。 王新华 摄
中新网重庆6月12日电 题:求突破、谋发展 重庆石柱驻村“第一书记”的扶贫叙事
中新网记者 钟旖
“刚离开家时,孩子在上初一,现在马上要中考了”“每月平均有两三天通宵工作,平常是工作到晚上10点”“印象最深的是农户拿到分红时脸上灿烂的笑容”……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广大乡村,扶贫干部们深入一线,为助农脱贫致富辛勤耕耘着,他们做了什么?有何收获?12日,记者去到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走近重庆市委办公厅扶贫集团驻中益乡工作队,倾听扶贫干部们的工作与生活。
图为重庆市委办公厅扶贫集团驻中益乡工作队正在做规划布局。 王新华 摄
重庆市委办公厅一级巡视员、重庆市委办公厅扶贫集团驻中益乡工作队队长李建树介绍,2017年8月该工作队开启扶贫工作,现有36名队员,最大的59岁,最小的37岁,分布在全乡7个行政村。通过推动各类资源、各方力量向中益汇聚,形成帮扶工作合力,近3年时间,目前全乡未脱贫的仅有12户3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45%,中益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抓好党建促脱贫
坪坝村是中益乡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深度贫困村。驻坪坝村“第一书记”、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韦永胜调研后发现,“村中党支部组织涣散,凝聚力不强,群众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尤为严重”,于是,他开始践行“百姓要脱贫,党建必先行”的工作理念。
通过提升支部战斗力、强化党员带动力、激发群众内驱力,坪坝村加强了村组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利益链、亲情链、压实责任链,该村建立了“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业务项目涵盖了中药材种植、中蜂养殖、电商发展、乡村旅游等,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彻底改变了“空壳村”的现状。
在乡村的工作虽然忙碌,但韦永胜思考着“要为自己的扶贫工作留下总结”。2019年3月起,他开始系统地整理工作中遇到的扶贫案例,通过举例子、写感受,汇集扶贫工作中的处事办法,写成10余万字的《坪坝花开》一书,以期为基层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范本。
韦永胜在给准备中考的儿子的信中写到:“何为扶贫?现在与你讲很多东西,有点空有点大,但未来你会知道意义所在。人生平淡,就是要做些实事,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找到突破聚民心
生于1983年的刘亚平是工作队中最年轻的“第一书记”。当他刚到中益乡全兴村时,映入眼帘的多是满目疮痍、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木头房子。“村里这么破旧,一两年时间能完成脱贫任务吗?”刘亚平心里也犯起了嘀咕。
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刘亚平第一次召集大家开群众会,迎来的是满堂倒彩,“什么标准可以吃低保?”“贫困问题怎么解决?”村民们的连连发问令他深感压力。
图为重庆市委办公厅扶贫集团驻中益乡工作队走村入户。 王新华 摄
“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一定是他们最关心关注的问题。”以此为突破口,刘亚平开始走户,用了2个月时间与村中297户见面,详细记录每一户的生活情况和土地面积等信息。针对村民反映的违规享受低保问题,刘亚平推翻村中60户低保户的“旧账”,严格按照农村低保的申请程序和政策,最终确定了17户低保户。
2019年调查显示,全兴村的干群关系满意率达到98.6%。刘亚平说,自己现在最开心的是去到田间地头,村民喊着“刘书记,来家里吃饭”,“群众相信我、支持我拥护我,就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不做点成绩对不起老百姓”。
科学规划谋发展
中益乡虽然山清水秀,但山高坡陡、土壤贫瘠,乡中多是“鸡爪地”“巴掌田”,很难发展规模化的产业。工作队到达中益乡后,主动对接财政、农业、规划、环保等重庆市级部门70次,协调重庆市级部门实地指导调研144次,争取帮扶资金1.37亿元,同时积极与市场主体联系,借助社会力量帮扶,如联系西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为中益乡村旅游、道路美化进行规划设计等。
“我在高校工作,就希望把科教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成为连接高校与扶贫的桥梁。”西南大学督查办主任兼党政办副主任秦松认为,村民想要致富求发展,不能依赖种植业,需靠乡村旅游。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秦松介绍,工作队通过“走出去”学习借鉴周边区县先进经验,“请进来”聘请专业公司规划设计和跟踪指导,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最终确立了中益乡“中华蜜蜂小镇”形象主题定位。
围绕“中华蜜蜂小镇”主题,工作队积极引进培育经营主体,帮助各村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大力发展以民宿旅游为龙头,以中蜂、中药材为重点的新型高效产业,打造“一村一园”特色产业园,促进农旅深度融合,中益乡粮经种植比一举从9:1调整为1:9。
秦松说,下一步,工作队还将加快山地旅游建设,发展一批农家乐,让村民尝到脱贫攻坚带来的实实在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