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讯】位于福建泉州涂门街108号的清净寺每天都会静候大批穆斯林的到来,历经沧桑的石墙上,阿拉伯文镌刻的《古兰经》依稀可见。在其周围,分布着开元寺、元妙观、府文庙和天后宫,方圆一公里内,伊斯兰教、佛教、道教以及不同民间信仰和睦相处。
清净寺管委会主任黄文铿告诉记者,在中国西北地区一些穆斯林的眼中,这座清真寺有着特殊的意义。他指着清净寺东侧一座新建的礼拜堂说,这是阿曼国王捐建的,用以纪念“第一个到中国通商的阿曼人。
泉州港,古称刺桐港,宋元时期因“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而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彼时,“市井十洲人、“缠头赤足半蕃商,各国商人、旅行家、僧侣及各行各业人员汇集于此,也带来了不同的宗教信仰:欧洲的基督教、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中亚的摩尼教、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教……
如今,千年已过,这些肤色各异、留居于中国的“十洲人渐渐与当地人结合,泉州也因此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从清净寺往东走100多步便到了通淮关岳庙,香火旺盛,香客如织,门前的对联写着:诡诈奸刁,到庙倾诚何益;公平正直,入门不拜无妨。来自晋江的王清海每个星期都要到这里上一炷香祈求财运,在他看来,宗教和谐相处早已习以为常。
正是在这种开放包容理念的引领下,泉州不同宗教文化之间也渐趋融合,呈现多种文化兼容的局面。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展示着体现各国宗教文化的石刻,《泉州宗教石刻》作者吴幼雄给记者详细讲解了这些石刻的奇妙之处,“比如这个石墓,就融合了印度和中国的艺术元素,整体是印度须弥座式的雕刻风格,但下面的如意图案却是中国风。
吴幼雄说,一些石碑的正面雕刻着阿拉伯文,反面是中文,一些石碑前半部分是阿拉伯文,下半部分是中文,“这些石刻都是宋元时期泉州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友好往来的见证,是泉州多元文化的生动再现。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打通了东西方的贸易通道,更是沟通精神文化的纽带。泉州师范大学教授、闽南文化研究专家林华东说,各种宗教能够在历史和当下相互融合、和谐共生,体现了泉州文化的包容性,这种精神也将继续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