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里是一个怀旧剧场。
提起导演冯小宁,人们多会想起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三部曲”——《红河谷》(1996)、《黄河绝恋》(1999)、《紫日》(2001)。不过,在他刚踏入电影界的时候,他不仅是业内的“小字辈”,而且从事的是“小儿科”——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
但他却显得并不“本分”。在1990年上映的冯小宁电影“处女作”,科幻片《大气层消失》就算得上一部“奇片”。它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大胆探索,融童话、纪实、政论于一身,以至很难确定,这部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到底还能不能算作纯粹面向十几岁少年观众的“儿童片”了。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场虚构的环境污染灾难。三个抢劫银行的罪犯得手后又劫持了一列火车,致使三节罐装氯化烃被迫停靠在一条废弃的铁路上。贪婪的偷油贼误开节门,将氯化烃大量放入天空,烧穿臭氧层,使得世界上所有依赖臭氧层的生命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监测中心的科学家们对此几乎束手无策。
氯化烃泄露
如果说,影片中的“大气层消失”这一设定在今天看来已然成为“灾难片”固有噱头的话,接下来的构思堪称奇妙:一位九岁的小男孩偶然得到听懂动物语言并能与各种动物无障碍对话的神力(只限24小时)。他可以先于普通人从动物那里听到地球污染,生命毁灭的警报。然而,区区一位儿童呼吁大人紧急消灭污染源,抢救生命,抢救人类自己只是显得“童言无忌”而已。形形色色的大人们是不听,不在乎的——在玩乐的大人不听,在谋利的大人不听,甚至发现臭氧层异常的科学家们也把小男孩的话当成耳边风,在检测中心实验室中徒劳地寻找污染源……最后,是小男孩与一群动物合作摧毁了最危险的污染源头——氯化烃被点燃了,臭氧层的问题解决了,世界也暂时获得了解救。
狗点燃了氯化烃。这一幕看哭过无数观众。
从影片结构角度看,《大气层消失》的叙事主线是大气污染的发生、追寻及扑灭。三条子线分别是污染的发生,监测站的反应,男孩和动物的寻找、清除污染源。环境污染、银行抢劫、火车劫持、太阳黑子爆炸、人和动物的对话等元素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事件和人物,导演都设法使悬念保持到了最后。如果将本片比做一部警匪片的话,那么,毒气罐是罪犯,监测中心是警察局,而小孩和动物则是私人侦探。
与此同时,这个戏剧性较强的“警匪”故事又是建构在一个“科学童话”基础之上的。《大气层消失》所叙述的故事似乎发生在未来的某一时刻。但片头和片尾的纪实性场面又将观众拉回到了严酷的现实面前,一切似乎都是我们身边随时可能发生的——当然,除了“人和动物能够对话的非科学想象”这一点之外。
《大气层消失》一片中最“奇”的就是人与动物的对话。比如影片里的鹿就对人说:“你们太贪婪啦,一定会得到报应的!”这其实是导演通过动物之口给人类警示与思考。冯小宁要使观众(首先是儿童)了解:人与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是同乘于一艘方舟之中的,一旦方舟被毁,所有乘客无一例外地要遭受灭顶之灾。
而动物在影片中的出现,恰好也是儿童片的底色。在1980年代后期,中国曾经播出过一部名为《动物王国窃案》的10集儿童电视剧。剧中的“主演”,是包括上海杂技团在内的二十余家动物表演团的众多“真·动物演员”。而在当时的国产电影中,动物等非人类角色存在的功能只是“工具性”的。还很少有人像冯小宁那样,在《大气层消失》中将那么多动物集中调动起来,不仅有猫、狗、鱼、马、鹿,还有凶猛的黑熊和老虎。实际上,这部影片中存在着三种角色:形形色色的大人、一个小男孩和一群动物。据说,在拍摄时,黑熊离小演员最近距离只有两米,而冯小宁就匍匐于熊与孩子之间,为的是给孩子壮胆并预防……
片中出现的老虎
虽然有这些让少年儿童观众“喜闻乐见”的动物镜头,但考虑到这部三十年前的科幻电影先后斩获了金鸡奖导演特别奖、童牛奖最佳影片奖、世界环保电影节银松奖,影片中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危机意识,恐怕就更加不是一部儿童片所能负载的。
在《大气层消失》故事的表层结构中,它呼吁我们重视大气的环境保护,尖锐地指出如果任凭污染发展蔓延人类终将毁灭自身。而在深层的意义上,影片则把矛头指向了人的精神,痛切地指出人类的贪欲、自私、麻木和无知不但直接造成了地球环境的污染,而且也是使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的重要原因。比如,电影中多次出现俯拍主人公小男孩的镜头。在他和白猫刚踏上寻找污染源的路途时,男孩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求救,然而却没有一个人理他,也没有一辆车停下来,这里的俯拍镜头使男孩显得格外弱小、无助……
在实验室徒劳寻找污染源的科学家
在《大气层消失》的片尾,童声朗朗:“我爱我们的天空!我爱我们的大地!我爱我们的河流!”影片还给观众留下了巨大的思考空间,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是否随着氯化烃的燃尽而停止?真正的危机是否解决,即使到了影片的最后仍旧是一个悬念。
到了2020年的今天,三十年之后回首再看这部影片的话,导演大胆的想象、充满悬念的故事情节以及特别的角色设计都让《大气层消失》在中国科幻电影史上拥有着自己的位置。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