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7來臨前夕 讓我們看看業界怎麼說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蘋果新一代iPhone將在北京時間9月8日淩晨一點開始的秋季新品發布會上正式亮相。關於新一代iPhone外觀及性能的種種預測或者你已經爛熟於心,只等著發佈會上一項項核實。本文帶您看看iphone以外的世界——業界及商家對本次新iphone發佈的預期及看法。

網傳的新一代iphone圖片(網絡圖片)

前期備貨量或比往年少

據媒體報道,9月2日,首批蘋果新品手機已從中國新鄭綜合保稅區口岸作業區順利出貨,貨物共計8.47萬部,總重46.69噸。截至9月5日淩晨,鄭州綜保區海關已連續監管新品手機92車次,涉及新品手機37.10萬部,總重211.50噸,主要運往美國、英國、荷蘭、意大利等地。

據業界分析師預計,iPhone7/Plus到今年年底前的出貨量將低於iPhone6s/Plus的同期表現,大概在6000萬至6500萬臺左右,由於防水特性的加入使得裝配工藝要求提高,良品率直到8月下旬才達標並進入大規模量產階段,這可能導致iPhone7/Plus前期備貨數量比往年少一些。

網上曝光的iphone7外包裝(網絡圖片)

此外,有消息稱,可能受到來自分析師以及大眾對於新機特性爆料的積極反饋,蘋果已經進一步追加了10%的訂單。

新品變化不大則難改業績

根據蘋果此前公布的2016財年三季度報,其營收為423.5億美元,同比下滑14.6%;淨利潤為77.96億美元,同比下滑26.9%,iPhone共售出4039.9萬部,同比下滑15%。財報顯示,蘋果三季度報下滑主因是中國市場遭遇困境。對於中國區業績下滑,蘋果CEO表示,人民幣2015年貶值近10%是部分原因,自己對今年秋季的銷售非常樂觀。蘋果公司希冀iPhone7的發布能扭轉勢頭。但分析人士稱,iPhone7已經很難帶給果粉們興奮點了。

華為的雙攝像頭手機P9(網絡圖片)

據媒體報道,iPhone7主打的更快速處理器優勢並不明顯,畢竟國產手機的處理器也在不斷升級;OLEM屏幕三星已經采用多年;雙攝像頭更是一早就被華為、酷派采用。分析認為,隨著國產手機品牌的崛起,蘋果一家獨大的局面必然持續改觀。此番,蘋果欲借iPhone7翻身的如意算盤很可能落空,其四季度預計的455億美元以上的銷售額也很難完成。

新品銷量仰仗老用戶是否買賬

投資銀行Piper Jaffray蘋果分析師吉恩-蒙斯特指出,iPhone 7的未來銷量走勢恐怕還得要看規模巨大的iPhone老用戶是否買賬。

蒙斯特發布投資者報告稱,目前,大約有2.75億iPhone用戶已經有兩年時間沒有升級手機了,他們現在使用的仍然是4英寸甚至屏幕更小的iPhone機型,而這些用戶是否願意在今年將手機升級成iPhone7則成為了這一設備銷量走勢的關鍵所在。

經典4英寸iPhone機型(網絡圖片)

外界普遍認為,明年推出的iPhone8或者iPhone X將擁有巨大設計改變,並將搭載許多前所未有的功能配置,其中包括取消Home鍵、將Touch ID集成到屏幕中以及首次采用OLED屏幕等。

蒙斯特透露,當下投資者對於iPhone 7期望並不高。因此,他認為蘋果在發布會上公布的任何此前沒有沒報道過的iPhone 7特色(就比如相較iPhone 6s系列更長的電池續航時間等)都將有助於推動蘋果股價在發布會後上漲。

網店商家反應較往年清淡

分析人士指出,本周二(9月6日)與往年蘋果發布會前夕似乎有很大差別,最大的差距表現在網上市場,尤其是中國的網絡市場中。

在iPhone上一款產品iPhone6發布前夕,大量網絡代購者在發布會之前即開始預售iPhone6。而最終發布之後該款手機的銷售熱潮也延續了很長時間。發布開始前一天就有很多人在蘋果零售店外搭設帳篷排隊等待購買。

往年發佈會前蘋果零售店外總是排起長龍(網絡圖片)

今年的情況相比往年要清淡很多。無論是微博、微信還是淘寶等網店,iPhone7的銷售信息都少了許多。分析師表示,這主要是因為iPhone6和6S的質量已經不錯,在經過一年之後仍然能夠穩定使用。果粉們並沒有太大熱情去購買新的iPhone7。而且在中國,華為等國產手機的性價比優勢逐漸讓蘋果的市場份額遭到侵蝕,越來越多的高薪人士也不再將蘋果視為第一選擇。

科技產業分析師Ben Thompson表示,“目前蘋果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它的知名度已經成型。三五年前,很多人可能會選擇在新發布會上購買自己第一臺蘋果手機。但在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沒有用過蘋果了,所以這樣的發展機會也少了很多。”

iPhone在全球最大的競爭對手三星上周剛剛表示將會召回所有美國和韓國地區的Note7型號手機,因其電池出現起火爆炸現象。這對蘋果重新搶占市場份額是非常好的機會,至少在美國本土,沒有太多競爭對手的情況下,當三星表現不佳的時候,蘋果有理由奪回一定數量的顧客。

(亞太日報綜合報道;編輯:許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