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四年,兩場辯論,多少相似?

APD NEWS

text

10月16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總統選舉第二場辯論中發言。 新華社記者王雷攝。

在紐約州霍夫斯特拉大學學生活動中心前,矗立著一座美國前總統托馬斯·傑弗遜的銅像。這位開國先賢或許不曾料到,不遠處的體育館內,兩黨總統候選人正在爭相描述這個國度處於何等“危急時刻,兩者計劃如何差異顯著,而且各自認定其方案是唯一有效解藥。

10月16日晚,今年20歲的美國大學生傑裏米·愛潑斯坦在可以首次行使投票權之際,也擁有了在本年度第二場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現場提出首個問題的機會。

“教授、鄰居和其他人都在告訴我,當我大學畢業時,就業機會將更渺茫,而你們該如何讓我、更重要的是讓我父母放心,我有能力在畢業後養活得起自己?

對不少美國觀眾來說,這問題聽來或許耳熟。4年前的10月15日晚,同在霍夫斯特拉大學內,當時的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和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在最後一場電視辯論中就經濟及內政議題交鋒。主持人所提出的首個問題就是,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你們有什么更好的辦法來創造就業?

4年之間,美國經濟緩慢脫離金融危機深淵,但經濟復蘇腳步依然趕不上民眾期望。4年前後,兩黨陣營候選人的表述也如此相似。

彼時,以“希望口號成就黑馬姿態的奧巴馬抨擊時任總統小布什過往8年的“糟糕紀錄凸顯其政策失敗,而對手、參議員麥凱恩正是布什政策的同黨;此刻,挑戰者羅姆尼堅稱,對手奧巴馬在首個任期內交出的“紀錄已足夠證明其失職,失業率耗時4年不過是從更低谷暫時回升到他接手白宮時的原點。

羅姆尼在辯論結束後與主持人握手致意。 新華社記者王雷攝。

或許還有一層相似之處在於,經由媒體這個“放大鏡,候選人現場的“颱風成了關注焦點之一。辯論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專門邀請專家討論候選人應如何運用肢體語言來為辯論加分。辯論後,媒體記者向競選團隊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也往往是,今晚誰的“颱風更勁?

英語中,表演與表現可以是同一詞彙。首場辯論奧巴馬“失色後,其競選團隊首席顧問阿克塞爾羅德一語雙關調侃對手羅姆尼“表演得更出色。本場辯論奧巴馬狀態回升,阿克塞爾羅德則稱讚其“表現有力而真誠。

4年前後,各競選團隊認同的贏得辯論的秘訣似乎沒變——儘管大而化之,表述要足夠鮮明;儘管只是形式,表現要足夠搶眼。令人遺憾的是,在內容方面,每場辯論卻難以真正給出眾多美國民眾最想找到的答案。比如,針對開場那個年輕人就業的問題,羅姆尼的回答過於泛泛,奧巴馬則重申自己如何推動了製造業就業。大學生愛潑斯坦恐怕還是要到2014年畢業時才能自己解答自己的問題。

當然,還有更多議題退縮在媒體聚光燈之外。在辯論舉行的前一天,霍夫斯特拉大學門外,一位黑人少年舉起標語牌呼籲兩位總統候選人說說他們在競選途中鮮有提及甚至刻意回避的控槍措施——顯然,若他守在當晚的電視機前,註定聽不到很想聽到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