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加速構築世界級創新城市群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李崢巍、陽娜)今年前七個月,來自“中國硅谷”北京中關村的企業平均每天在天津、河北新設立3.2家分支機構,這些“創新觸角”不僅是產業鏈的外溢,更是創新生態、資源、人才、模式的複製、融合。京津冀區域正朝著2018年初步形成世界級的創新城市群的目標邁進。

在北京西北方向200多公里外,落成啟用不到半年的阿里巴巴華北數據中心剛剛經受了“雙十一”網絡購物季的極大訪問量考驗,正式成為阿裏雲服務全國三大核心地域節點之一。

“張北距離北京、天津都很近,有大量的創新企業選擇京津冀區域建設IDC數據中心,在此發展大數據將是未來三到五年的趨勢。”趙小舟從一年多前便承擔起阿里巴巴張北數據中心的籌劃建設工作。

趙小舟說,一年來,隨著阿里巴巴華北數據中心一號、二號兩座園區啟動,越來越多的京津冀企業選擇在此設立數據中心,公司也有越來越多的員工選擇在張北安家落戶。如今他開始計劃項目的三期擴容,未來中心將能夠滿足200萬中小企業的雲計算需求。

雲計算、大數據等新產業紮根張北、服務三地的背後,是京津冀借力科技創新和新一輪技術變革浪潮而重塑產業鏈的探索。

2014年北京發佈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明確北京禁止新建PUE值1.5以上的數據中心,此後明確北京城六區不再新建數據中心。“北京鼓勵輸出數據中心,張家口張北考慮引進,區域內競爭性政策開始向合作性政策轉變。長遠來看,大數據產業生態完善還將促進新能源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張伯旭說。

“這標誌著多年來張北向北京‘輸煤’‘輸電’,已轉變為‘輸信息’,這是區域產業的蛻變。”張伯旭認為,圍繞大數據的京津冀合作將是一種新的協同發展模式。

和阿里巴巴類似,越來越多的科技創新主體開始在京津冀區域內佈局。北京具有數百家科研院所與數萬家高新企業,是創新富礦;天津具有開放港口和完備的工業體系;河北具有廣闊的創新空間和資源。三地的資源稟賦形成有機互補。

京津冀輻射圖 資料圖

北京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主任朱希鐸向記者描述了他早就規劃好的“天津分平臺”的樣子:有專業的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平臺,有LED屏幕可以實時推薦優秀項目,有視頻通話系統能讓天津企業與北京中關村科研人員協同辦公等等。“這是我們要在2017年上半年就要實現的空間設計,時間緊、任務重。”他說。

而此前八個月,朱希鐸一直奔走於北京中關村和河北秦皇島青龍縣,希望讓科技創新成果助力當地農業經濟提質增效。

“當地有轉型需求,卻苦於找不到成果。協同創新的機制可以讓天合這樣的專業平臺,帶領現代農業技術、電商技術、網際網路與移動互聯、物聯網等技術專家前往當地,設計轉型升級方案。合作很快將進入實質階段。”朱希鐸說。

作為首批45家簽約入駐“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的創新主體之一,天合中心的“緊迫感”不無道理。

根據《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行動計劃(2016-2018年)》設定的目標,到2018年中關村要促進三地初步形成以科技創新園區鏈為骨幹,以多個創新社區為支撐的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

包括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河北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合作區、河北張承生態功能區等4個戰略合作功能區,以及保定等若干個產業項目承接地在內,《行動計劃》勾勒出京津冀創新城市群的“4+N”佈局。

新產業、新技術為引領,京津冀協同創新的格局正加速形成,科技創新給區域帶來新增長。最新發佈的《中關村指數2016》顯示,去年,中關村流向津冀技術合同2565項,較上年增加65項,成交額89.4億元,同比增長60.5%。

“顯然中關村與河北、天津正加速朝著4+N這個目標邁進,越來越務實、具體,也越來越專業。”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主任朱希鐸說,三年間,協同創新已經從企業自發、園區促進的1.0模式,升級到專業化服務為主、面向產業經濟需求、解發展難題的2.0階段。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京津冀區域不僅有科技研發能力,也有完備的中試、產業化實力,也具備新產業先行先試的巨大潛力。因此,京津冀或將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城市群。

北京市相關部門透露,後續將聯合三地整合自身科技信息資源,促進三地科技項目庫、成果庫、專家庫、人才庫等資源互動共享,支持新技術新產品(服務)和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服務京津冀三地生態環境治理、產業轉型升級等重大需求。

北京市發改委高技術產業處處長林曉峰介紹,在科技政策互動機制方面,北京將研究在京津冀區域實現高新技術企業互認備案、科技成果處置收益統一化、推行創新券制度等,探索風險共擔和利益分享模式,讓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政策在相關地區落地。

(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