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林樂成和他的大“纖”世界

新华社

text

正在北京國家大劇院舉辦的“1895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優秀作品展中,纖維作品《春夏秋冬》成為搶眼的壓軸之作。

這幅第九屆中國美術作品展銀獎作品採用溫暖柔軟的天然羊毛材料,通過形式和色彩變化營造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連續意象。更重要的是,它在編織形式上突破了以往純平面的慣例,通過融合中國傳統的栽絨與歐洲高比林編織技藝,創造出了獨特的浮雕效果。

《春夏秋冬》的作者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纖維藝術家林樂成。與纖維結緣40多年,他探索出自己的“經緯之道,搭建起自己的大“纖世界。他深信,一纖一世界,不同纖維的光澤、色彩、肌理、與人的親近關係等,都構成有待挖掘和表現的潛在藝術世界。

“傳統文化是我的根基

走進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大樓,一幅20米×4米的大型纖維作品《山高水長》往往讓初到者駐足“仰止。

林樂成織造的這片“山水,傳承了傳統山水畫的部分線條和構圖,但在此化身為大片可觸可摸、可親可近、立體質感的毛線。這片纖維“山水讓整個空曠、冷峻的現代建築空間充滿了“人情味。

用纖維藝術喚起人們對自然、傳統的親近和感悟,並消除現代生活空間的冷漠與孤獨,是林樂成的創作動力。“纖維藝術一直處在自然和人造、傳統與現代、材料和觀念、審美和實用的張力中。他說。

所謂纖維藝術,即是利用絲毛棉麻等天熱纖維與合成纖維材料,以編織、環結、纏繞、縫綴等製作手段,塑造平面、立體和空間裝置形象的一種藝術形式,包括傳統的平面織物、現代的立體織物(軟雕塑)以及各類裝置藝術作品。

林樂成的辦公室像個小小的美術館,擺滿了各種纖維藝術作品,平面的、立體的;編織的、雕刻的;版畫、挂毯、裝置……已60歲的他站在作品間也像一尊雕塑:偏長的頭髮,略帶滄桑的臉龐,既有匠人的質樸,也有藝術家的奔放。

“漢代的畫像磚和宋代的山水畫,是我的重要靈感源泉。林樂成說,這些文化遺產讓他感到敬畏。他從纖維藝術的角度長期研究這些作品的筆觸和表現力,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繼承其中的傳統文化精神和意境。

“傳統中的經典很難超越,我們研究的結果,只能從起點再回到起點。我不想發明和創造自我價值,只想證明傳統的價值。林樂成說。

紮實的傳統工藝訓練讓林樂成表現傳統主題遊刃有餘。他18歲進毛毯廠,每天和毛線打交道,學會了全套染織傳統技藝。文革結束後,他帶著毛線堆裏的藝術夢進入高校,此後又深受現代藝術熏陶,但傳統技藝和文化始終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

“傳統文化是我的根基。他說,創作時,如果沒有這個根基,在駕馭大型的公共空間時,就不會有自信和自由。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劉巨德教授曾這樣評價林樂成:“他心靈中東方文化能量繭內的明亮纖維已成天地之象。他無己無待,貴在修自身之明凈。

“纖維藝術無門檻

除了作為參展藝術家、策展人,林樂成近日還在國家大劇院的展廳裏當起了義務講解員,給業內人士講,也給普通觀眾講,給小孩子們講。他對於參展的每件作品都如數家珍,不錯過每一個細節。

“當講解員主要想拉近藝術與公眾之間的距離,藝術和生活本來就密不可分。林樂成表示,借助國家大劇院這個首都文化地標,工藝美術展應該能夠超越專業領域,融入社會,融入生活,產生更大的價值。

“纖維藝術無門檻,是林樂成反復強調的觀點。

在他看來,只要懷著對生活和藝術的熱情,每個人都能平步直入纖維藝術的大“纖世界。毛線、布料、紙張甚至是吸管……生活中最常見的日用品甚至廢品,都可以成為纖維藝術運用的材料。

林樂成在清華的工作室就像個傳統作坊,手工文化氣息瀰漫其間。不同年級的學生在那打造著自己的作品,有的用密密麻麻的深色別針在白布上拼出神奇的圖案,有的用棉簽塑造出某個形象,更多是正在編織中的各種挂毯,他們賦予普通毛線畫筆般的神奇……

“正是觀念和創意,把日常材料從他的功能屬性中解放出來、提煉出來。林樂成說,他希望普通人也能參與到纖維藝術中。好的藝術作品往往能激發觀看者的想像力和創造熱情,甚至使普通人也成為藝術家。

在他看來,中國的纖維藝術起步較晚,至今不過約三十年曆史,但已落地開花,主要原因就在於零門檻、民眾基礎好,織毛衣、十字繡等一定意義上也都屬於纖維藝術,人人都可實踐。

“現在推廣纖維藝術,就是要讓人意識到,藝術不只在展館、學院、工作室中,它也在你身邊、在日常生活中。林樂成說,人人都能成為藝術家,只要換種眼光看待身邊的材料,並動手實踐。

“一種藝術能成為中國年輕人的自覺審美選擇,並融入他們的生活實踐,那麼這種藝術就有了真正的生命力。林樂成希望,將來纖維藝術能成為這樣一種有生命力的日常藝術。

“中國纖維藝術正在走出去

說起中國當代纖維藝術,必然要提到“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

早在1962年,瑞士洛桑就開始舉辦纖維藝術雙年展。2000年,經過林樂成多年奔走呼籲,“從洛桑到北京首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在北京拉開帷幕。如今展覽已舉辦七屆,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纖維藝術展和國際知名學術品牌。

作為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策展人,林樂成見證了15年間纖維藝術在中國的興起。“如今我們已經擁有國際水準的百位纖維創作者。他說,中國纖維藝術在經過“引進來的階段後,目前正在加速“走出去。

從2009年開始,中國將纖維藝術列為文化部對外交流重點項目,每年都在世界範圍內進行作品巡展。近年來,在美國、白俄羅斯、烏克蘭、巴西、波蘭、厄瓜多爾、坦桑尼亞等國家的主要博物館,中國當代纖維藝術作品成為參展常客,今年還將在墨西哥、秘魯等地策展。

“當代纖維藝術誕生於西方,是他們的主流藝術形式。中國纖維藝術作品走進西方文化殿堂,常常能帶給他們既熟悉又驚喜的審美體驗。這是兩種技藝傳統、東西兩種文化之間的撞擊和交流。林樂成說。

林樂成本人也是藝術跨國交流的踐行者和受益者。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他去格魯吉亞、俄羅斯、法國、英國等20多個國家學習。其中,高比林編織藝術家基維·堪達雷裏教授的工作室成為他的最好課堂。在那,他研習了歐洲古老的高比林藝術和最新的軟雕塑藝術。

他深有感慨地說:“對歐洲高比林藝術語言的探索,使我重新認識到織物與繪畫的真正價值。

今年9月底,“從洛桑到北京第八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將在江蘇省南通市1895創意文化產業園區舉辦,屆時將有30多個國家的300件最新纖維藝術作品參展。

“這是值得期待的藝術視覺盛宴,也是中外藝術家交流的文化盛會。林樂成說,中國藝術家們正對纖維藝術語言進行著廣泛的探索、大膽的開拓,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中國纖維藝術如今正呈現出日益開放、多元的繁榮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