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观察 | 印度:中东牌局新玩家?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评论员 杜晓军

2018年2月,印度总理莫迪展开了对巴勒斯坦的访问,这是历史上印度总理首次到访巴勒斯坦。而在去年,莫迪也对以色列进行了访问,同样也是印总理历史上的首次到访。

3月,沙特阿拉伯结束了长达70年的禁令,批准了印度航空公司经由沙特领空从德里直飞特拉维夫的航班。

2018年3月22日,以色列特拉维夫郊外,一架来自印度新德里的印度航空公司航班降落在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图片来源:AFP

自2015年以来,莫迪政府与阿联酋、卡塔尔、伊朗、土耳其、沙特等中东国家往来密切。频繁展开中东之行,屡创历史性合作,莫迪的“大中东战略”里究竟有着怎样的谋划?

莫迪“西联政策”与印度的大中东布局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上台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周边外交。首先是 以印度为中心,维护与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的关系,增强本国在印度洋的实力存在 。其次是将“东向政策”(Look East Policy)拓展为“东向行动政策”(Act East Policy), 深化与东盟国家尤其是与越南、菲律宾等和中国存在领土争端国家的关系,并加强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双边和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逐渐将触角延伸至西太平洋地区 。最后是推出 “西联政策” (Link West Policy),“西联”的重点是中东地区。

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石油净进口国,70%的油气资源都依赖进口,随着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印度的原油供应缺口不断增大。在印度前十位石油进口国中,中东地区国家占了一半。因此,巩固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对于稳定印度的能源供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中东地区也是印度极为重要的侨汇来源地。由于上世纪70 年代初中东“石油战争”后对劳动力的急需,印度长期经济发展滞后所导致的富余劳动力有了用武之地。加之印度和中东地缘上临近,大批印度务工者相继涌入中东国家。现在大约有500 万印度移民活跃在中东地区,其中,阿联酋一国就有260万印度人工作生活,约占阿联酋人口的三成,每年给印度带来高达120亿美元的外汇收入。

尽管中东地区对于印度的能源安全和外汇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此前印度历届政府都不愿意过多地把政治和外交能量用在这一地区,印度的中东政策一直受制于意识形态顾虑和过时的口号。这突出体现在印度和以色列的关系之上。冷战期间,印度政府多次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径。1966年英迪拉·甘地上台后,两国的关系走向冰点。随着冷战结束,1991年12月16日,印度废除了将犹太复国主义等列为“种族主义”的1975年会议决议,印以关系才开始解冻,1992年1月29日双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003年9月,以色列总理沙龙访问印度。在随后的三年里,以色列接连有三位副总理到访新德里。尽管以色列不断向印度示好,但印度领导层似乎不太愿意加强与以色列的政治关系。

印以建交后印度在中东地区一直坚持谨慎的外交路线。 莫迪上台后在中东地区重新谋篇布局,加强与包括以色列在内的所有中东国家的关系,将中东外交定位为大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9月莫迪访问美国时,不仅会见了美国犹太人领袖,还与访问纽约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会晤。2015年8月,莫迪对阿联酋进行国事访问。这是自1981年英迪拉·甘地访问阿联酋后印度总理首次造访,也是莫迪上任后首次出访中东国家。2016年4月,莫迪访问沙特;5月,访问伊朗;6月,访问卡塔尔。印度与海湾国家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强化印度与它们在能源、反恐、经贸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印度还向伊朗恰尔巴哈港建设项目投资5亿美元,并称此举为两国关系的“重要里程碑”。2017年7月,莫迪对以色列进行国事访问,成为印度历史上首位正式访问以色列的现任印度总理。2018年1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率领庞大的商务代表团回访印度,成为15年来首次访问印度的以色列领导人。

莫迪出访以色列

莫迪政府与以色列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军火贸易、网络安全、农业科技、食品安全等方面。从能源安全到打击恐怖主义,新德里在阿拉伯世界有着巨大的利害关系。“西联政策”指引下的印度大中东布局,“支点”与“平衡”是其主要特色。莫迪政府以阿联酋、沙特、伊朗、以色列为四大支点,多管齐下拉紧印度与中东各国的关系。同时,维护与巴勒斯坦之间的传统友谊,在巴以、阿以之间力求维持精妙的平衡。2018年2月10日,莫迪抵达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与巴勒斯坦国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举行会谈。印巴双方签署总价超过5000万美元的合作协议。阿巴斯还呼吁印度在解决巴以冲突过程中发挥作用,邀请印方参与一个促进中东和平进程的多边机制。莫迪则表示,印度希望看到一个生活在和平之中的“独立巴勒斯坦国”。可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多了一个走钢丝的印度总理莫迪。

受制于美国 “平衡外交”难实行

莫迪政府将印度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同时交好的策略称为“去连字符”(de-hyphenation)政策。印度外交部向外界解释这种策略时说,印度“一向分开处理与巴勒斯坦和与以色列的关系,视这两种关系相互独立”。

印以关系的发展与印美关系的升温有着密切关系。莫迪访问以色列,就是紧随美国之后展开的。美以之间存在了几十年的特殊关系,特朗普上台之后更是将其描述为“不可撼动”。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正式提出“印太”构想,美国对印度所能发挥的地区和全球影响力甚是鼓励和期待。美国自然希望印度与自己以及与自己的盟友,如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印度虽然犹豫,但也逐渐表现出借美国这艘大船出海的雄心壮志。

然而,印度长期以来又遵循独立自主的外交传统,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印度对受制于美国的中东政策也有担忧。2017年12月21日,联合国大会以128票对9票的结果通过一项决议,认定任何宣称改变耶路撒冷地位的决定和行动“无效”,要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通过谈判决定耶路撒冷的地位。

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投票前发出威胁,哪个国家敢在大会上投支持票,就削减对这个国家的经济援助。但是,被美国“寄予厚望”的印度恰恰投了支持票。印度此举毫无疑问地惹得以色列总理非常气愤,随后不久虽然按原定计划率团访印,但访问期间并没忘记对印度领导人抱怨一番。而美国对印度的“背叛”行径自然是十分失望和不满。

由此可见,印度的大中东布局是牵涉美国以及多方势力的复杂工程,维持平衡政策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莫迪政府的“西联政策”还需要经受多种严峻考验,印度作为中东牌局新玩家还很显稚嫩。


作者简介:杜晓军,亚太智库研究员,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国际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

亚太日报观察专栏作者均为国际问题专家及资深新闻从业人员,长期从事国际研究和报道,他们秉承亚太日报原创、独家、深度、开放、联动的理念,以独特的视角评述当今国际大事。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