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15日晚,中秋之夜,中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成功發射升空。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巴西等多國媒體對此進行了全面報道和熱烈討論。外媒普遍認為,天空二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在實現空間站夢想上邁出的重要一步,而中國與其他國家加強在空間科學領域的合作將成為大勢所趨。
德新社就天宮二號的成功發射予以詳細報道,稱中國成功將其送入太空是在建設自己空間站這條“雄心勃勃”的道路上邁出的一大步。
巴西最大報紙《聖保羅報》官網15日刊發題為《中國發射載人空間實驗室》的文章說,中國此前發射的天宮一號主要任務是試驗與飛船對接和進行軌道調試,而天宮二號將用於試驗宇航員在太空的長時間駐留。因此,中國在實現擁有自己空間站夢想過程中,天宮二號是一個關鍵性環節。
日本《朝日新聞》報道說,天宮二號的發射顯示了中國加快太空研究開發的姿態,也是中國追趕先進、實現“航天強國”目標的重要一步。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也認為,天宮二號的發射是中國成為現代太空競賽一個主要選手的關鍵一步。
多家國外媒體在報道中提到,中國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並運轉自己的空間站,並在2024年左右國際空間站退役後成為唯一擁有在軌空間站的國家,這將大大推動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在空間科學領域的合作。
英國知名學術雜誌《自然》在題為《中國發射第二個空間實驗室》的文章中指出,天宮二號上的“天極”伽瑪暴偏振探測儀實驗項目有中國、瑞士以及波蘭科學家參與,並獲得歐洲航天局的支持。除了這個項目,中國科學院正與歐洲航天局探討開展其他空間科學合作項目。
文章認為,中國在空間科學領域開展國際合作具有較大優勢。目前,中國正積極加強在空間科學方面的投入,去年將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入軌,近期則發射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這些項目讓中國變成全球科研人員測試空間科學理論的“激動人心之地”。報道援引參與“天極”項目的瑞士日內瓦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尼古拉斯·普羅德維的話說:“在中國,事情開展的非常快,他們有資金,也有意願。”
法國華文報紙《歐洲時報》16日發表題為《天宮二號搭載中國文化和合理念》的評論說,歐洲航天大國面臨的預算壓力上升,促使歐洲航天局考慮與中國共同分擔航天項目的可能。據悉,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已分別與俄羅斯聯邦航天署和歐洲航天局就科學家進入中國空間站達成協定,空間站設計為大型艙段對接預留接口。人們有理由期待這樣的合作更廣泛、更深入,讓“天宮”“神舟”所寓寄的嚮往、和合之美,與創新、協作的時代精神成功“交會對接”。正如歐洲航天局局長韋爾納所言,把中國等非傳統夥伴納入更大的人類探索平臺舉措是務實的,只有讓中國參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宇宙飛船才能在太空連接在一起。
美國國會自2011年以來禁止美國航天局與中國接觸。針對這一情況,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等媒體在報道中都援引了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教授瓊·約翰遜-弗雷澤的觀點。她認為,2022年中國空間站將成為事實上的國際性空間站,世界其他國家都準備跟中國合作建設空間站,歐洲人為此已開始學中文。如果美國不馬上改變政策、與中國在太空開展合作,那麼就會失去對中國未來航天計劃的影響力。(執筆記者張瑩,綜合駐外記者林小春、張家偉、錢錚、郭洋、劉彤、楊江玲報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