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經驗:澳大利亞生態旅遊產業解析

APD NEWS

text

澳大利亞旅遊局上月宣佈,將投入創紀錄的2億澳元(約合人民幣11億元)作為2013-2014年的市場行銷。作為重要的國際旅遊目的地,澳大利亞將在全球各國和地區,與旅遊相關行業和國際航空公司擴大合作夥伴關係。

澳大利亞旅遊局首席執行官安德魯·麥克沃伊說,這筆創記錄的投資基於強大的國際和國內旅遊增長,航空運力增強和全國旅遊基礎設施的重新改建。

近幾年,澳大利亞旅遊業表現一直良好,作為該國最大的服務出口創匯行業,旅遊業直接和間接地創造了100萬個就業崗位。在礦業繁榮逐漸褪色的背景下,旅遊業將會是澳大利亞經濟增長和就業的主要驅動力。

據麥克沃伊介紹,儘管全球競爭加劇,澳元居高不下,澳大利亞仍然在2013年吸引了630萬國際遊客,並且澳大利亞人國內遊比海外遊人數多了將近9倍,國內旅遊呈現反彈的跡象。

其中,旅遊業的持續向好不得不歸功於該國生態旅遊產業的良好發展。生態環境的多樣化為澳大利亞帶來了旅遊體驗項目的多樣性,因此生態旅遊成為該國旅遊行業的支柱產業。目前,全澳有超過550個國家公園,2700個自然保護區,構成了澳大利亞生態旅遊的強大版圖。

1994年,澳大利亞提出國家生態旅遊戰略,成為世界上最早制定、實施這種戰略的國家。 資料圖片。

全球生態旅遊的先行者

豐富的地貌特徵、生態資源、文化遺產,使得澳大利亞被視為世界上最為理想的生態旅遊目的地之一,並且澳大利亞也一直是全球環境保護的先行者和有力推動者,早在開發旅遊業初期就提出了生態旅遊經濟的概念,實行環境保護與振興經濟並重的發展策略。

1991年,澳大利亞成立了澳大利亞生態旅遊協會,它是該國生態旅遊行業的最高機構,旨在幫助旅遊運營商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穩定增長,並對自然、文化遺產負責。其中 “環境影響最小化是該協會遵守的基本原則。

1992年,澳大利亞制定了全球旅遊戰略,即聯邦政府對全國旅遊業發展的規劃藍圖。戰略指出,政府需要開發對經濟、環境和社會福利做出貢獻,並具有競爭力和可持續性的旅遊業。

1994年,澳大利亞提出國家生態旅遊戰略,成為世界上最早制定、實施這種戰略的國家,由此開始建立生態旅遊專營商品質認證體系、調查分析旅遊市場、提高能源及廢物處理技術、開展生態保護宣傳教育、制定相關規劃並組織研討會等工作。

澳大利亞隨後制定了國家生態旅遊計劃,採取一系列舉措提升生態旅遊產業的硬件和軟件設施,包括投資建設旅遊基礎設施項目、開展生態環境檢測項目,並對生態旅遊鑒定制度進行可行性研究。

澳大利亞生態旅遊協會首席執行官羅德·希爾曼告訴記者,澳大利亞旅遊局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生態旅遊產業的發展,強調利用澳大利亞的“自然優勢進行旅遊開發。

他說,該產業的運營商和客戶人數在近幾年有了飛快增長,該產業不僅支撐著本地社區的經濟發展,還逐漸取代了採掘業對經濟的貢獻,從而減少了對環境的傷害。據悉,目前在澳開發的、具有代表性的生態旅遊項目包括藍山國家公園、大堡礁、袋鼠島、納瑪吉國家公園、阿爾派恩地區、塔斯馬尼亞熱帶雨林和喀卡杜國家公園。

澳生態旅遊產業的三個法寶

依法治理生態旅遊業三個法寶之一。

1970年,澳大利亞頒布實施“環境保護法,經過40年來的豐富與完善,現已形成了健全的法律體系。其中,聯邦政府層面的環境立法就有50多個。在執法方面,澳大利亞對環境破壞行為的懲處力度也非常之大。

政府相關機構有效地規範了經營者和遊客行為,確保對旅遊資源的保護,大大減少了破壞環境的行為。澳大利亞每個州都有 “環保警察,任何個人或團體一旦被發現違反環保法規,都會承擔高額處罰。以澳大利亞東南部傑維斯灣觀鯨旅遊景點為例,如果遊客在遊船上向海裏投擲垃圾,將被當場處罰至少1000澳元(約合人民幣5600元)的罰款。因此,及時為環保立法,並嚴格執法,為澳大利亞生態旅遊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

政府和非政府組織通力合作與管理,是澳生態旅遊業的第二個法寶。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主要負責國際、國內環保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改,總轄各州政府對環保事業的管理,以及資助環保科技的研究。各州政府則承擔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與保護,踐行聯邦政府的環保法規,同時為旗下地方政府制定相關法規和規劃,並實施管控。

除了政府機構,一些非政府組織在生態旅遊業的發展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澳大利亞的綠色環保組織相當活躍,其中“清潔澳大利亞是該國最大的社區環保組織,擁有500萬名志願者,共同維護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此外,澳大利亞信託會也是一個專門為環保者設立的組織,利用志願者參與的項目,如種樹、考察瀕危動植物現狀、雜草和廢物清除等,共同實現環保目標。

管理方面,澳大利亞實施相互合作。除了政府,相關的資源使用者都會參與到管理環節中,生態旅遊業的經營商、各地環保委員會、當地居民都承擔著規範行為和互相監督的責任。

宣傳教育是澳生態旅遊的第三個法寶。

澳大利亞各級政府和旅遊局一直都很重視通過宣傳教育的方式來提升民眾對旅遊環保的意識,呼籲每個人都參與到生態保護和建設當中。

在發展生態旅遊業的過程中,澳大利亞社會有一個共識,即始終遵循“環境影響最小化的原則,同時做到對基礎設施影響最小化和行為影響最小化,旅行社還會要求導遊每到一個景點都向遊客灌輸這一理念。

此外,在各個景點、賓館、酒店,遊客都能看到有關旅遊生態保護的宣傳資料或書籍;在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中,還會有專門為學生舉辦的野外互動課堂,普及生態保護知識,寓教於樂。

在旅遊活動宣傳方面,不得不提到今年成功舉辦的一個案例,即由澳大利亞旅遊局推出的“全球最佳工作競聘活動。

“全球最佳工作包括首席幽默家、美食大師、內陸冒險家、公園管理員、生活攝影師和野生動物看護人。工作崗位分佈在澳大利亞6個州,受各州旅遊局支持,每份工作為期6個月,報酬約合10.2萬美元。其中公園管理員和野生動物看護人這兩份職業的應徵目的就是想通過這一盛事,在全球範圍內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生態旅遊亦面臨挑戰

儘管澳大利亞對生態旅遊產業投入巨大,對這一領域也足夠重視,但是這幾年仍然面臨危機,其中森林生態旅遊是否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是澳大利亞需要應對的一大挑戰。

澳大利亞森林茂密,森林生態旅遊佔到其整體生態旅遊的最重要部分,並且澳大利亞森林樹種和外貌的多樣性使得熱帶雨林和灌木叢林存在於同一片國土,這一特點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森林大不相同。

然而,為了實現經濟發展、滿足生活必需,百年來,澳大利亞森林的一半面積已經因工業發展被消耗掉了。其中,最主要樹種——桉樹的分佈面積減少了80%左右,變成工業木材。

澳大利亞漸漸意識到,利用開採天然林製作木材的行為已經使得森林資源瀕臨危險境地,這不僅加大了海風威脅,還加劇了土地鹽漬化和沙化趨勢。

1992年,澳大利亞發佈了“國家森林政策宣言,把森林進行“天然林、多用途林、用材林分類。實行以保護天然林、發展人工林提供木材為主的經營模式,確保森林生態的可持續性。其中,那些不具有木材利用價值的森林,則建造成為自然保護區供休閒度假,依然發揮著商業效益。

儘管如此,在自然災害面前,人類的種種應對還是顯得微不足道。今年10月發生的叢林大火,已經導致澳大利亞藍山景區大面積的桉樹被毀,該地區旅遊業日虧損達200萬澳元(約合人民幣1100萬元),遊客們紛紛取消了來藍山的行程,導致眾多當地員工面臨失業的危險。政府只能依靠撥款幫助藍山渡過難關,但卻沒能提早做好應急準備,畢竟林火是澳大利亞每到夏季都會發生的災害。

澳大利亞生態旅遊協會首席執行官羅德·希爾曼對此表示,澳大利亞各界在生態旅遊產業所做的努力仍然不夠,還面臨諸多挑戰,例如生態旅遊的運營成本過高、居高不下的澳元限制了國內旅遊、部分州政府並未制定適合自身的生態旅遊戰略,以及政府對“生態旅遊產業對經濟、環保、社區所做貢獻缺乏真正的理解。

面對挑戰,他提出,首先,政府應該繼續加強對生態旅遊產業的支持和重視;其次,政府需要提高對生態旅遊運營者的認可、獎勵和幫助;再者,行業從業人員需要加深研究,制定出合理的發展規劃和自然災害的應對措施。

他說,“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並不一定都是矛盾的,智能規劃往往能產生積極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