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亞太日報專欄作者 杜白羽
我困惑。美國多數人信仰基督教,流浪者中有相當比例的傷殘人,他們悲苦無望,那麼耶穌啊,天主啊,他們宣揚博愛的宗教情懷又到哪裡去了?
對此,我和美國一位資深記者凱斯深入聊過,他的態度是,這事和宗教情懷沒半毛錢關心,倒是要考慮下,無家可歸人員的比例構成:“其實,一半以上的流浪漢不是美國人。”
回不去的比基尼島
不是美國人?那是誰?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島民。
逐漸剝去洋蔥外皮,一層一層辣眼睛,我似乎發現了不為人言說的“秘密”。美國人不說,我們看不見,世界就不知道。
凱斯介紹,當年美國和密克羅尼西亞一些島國簽訂協約(COFA),為促這些進島國自治和經濟發展以達到自給自足,給予他們在美國居住、工作和學習的權利。“但他們需要繳納當地、所在州和聯邦的稅,且需要服兵役。”
這些島民向夏威夷湧來。他們失去家園,又在異鄉失魂落魄。碧海金沙上的美女比基尼,和他們無關。其實,兩者曾鮮為人知地緊密相關。
比基尼,意為椰樹之地。比基尼環礁位於馬紹爾群島北端,由23個小島環繞著一個面積達229.4平方英里(594.1 km2)的潟湖組成。
美國從1946年到1958年在比基尼環礁進行了23次核試驗。1954年3月1日在比基尼島礁上的“城堡Bravo行動”,是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氫彈核試驗,產生的高達1500萬噸爆炸當量,比當年投向廣島的原子彈威力大1000多倍。
1946年在比基尼環礁上進行核試驗
1954年“城堡Bravo行動”
比基尼泳裝與那次核試有關嗎?沒錯。與當年核爆同時,時裝界發明瞭一款和女士內衣相差無幾的泳衣,暴露程度完全突破了當時人們的傳統思想底線。發明者認為其影響力無異於一次核爆,故跟隨比基尼島礁取名泳衣為比基尼。
知道這組關聯後,我穿比基尼的心情,不再明媚。
“他們沒有理由地炸了我們的土地,現在到處有毒”
“幾年後,我為家人建了房子,那些當兵的來拆房,說他們發現有毒”
“先是水里有毒,他們把水抽乾,現在毒擴散到土地”……密克羅尼西亞島民流浪者說。
從1946到1958年,美軍在馬紹爾群島共試爆了67枚核彈和氫彈,6座島嶼“消失”,上百人受輻射。40年後,許多島至今仍荒蕪人煙,核爆受害者流離失所。“我在這不受歡迎,我想回家”、“家園被用作軍事基地,將我們置身於沒有經濟來源和住房的土地”、“(美)軍隊把我帶到新澤西州,但我不說英語,我的家人在這,所以我來夏威夷找他們”、“沒工作,也回不了家”……
日本二戰戰敗後,密克羅尼西亞被美國接管, 包括關島、塞班、馬歇爾島等11地行政上屬於美國的“太平洋托管地”,成為華盛頓加強太平洋地區實力和優勢的棋子,和美國軍事活動的重要領域。
在夏威夷通過的《無核和獨立的太平洋人民憲章》中說,西方殖民者對我們土地的侵略,我們成為受害者已太久,我們的家園被大國發展核武器破壞、壓迫、剝削。
他們從事的這場戰略,沒有贏家、也沒有被解放者、傷害所有人類生存。“太平洋島嶼是我們的家,我們有自己的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我們拒絕被濫用和無視。”
這些密克羅尼西亞島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低,他們受歧視、遭排斥,找不到工作、付不起房租,夏威夷本地人常常抱怨他們“佔用醫療和住房福利”。他們當中很多人營養不良,症狀不是瘦弱,而是大肚凸起。或許吃太多含鹽量高的罐頭午餐肉(Spam)的緣故,夏威夷一顆生菜2.5美元,而一罐午餐肉只要1美元。
東西方中心“亞太領導力”培訓項目成員李柏凝說,一次項目組同州議員見面,她原計劃提幾個人權問題,包括無家可歸人的安置問題等,卻被項目老師告知,最好不要提此類敏感話題,“這樣會讓議員很惱火”。“基本事實都害怕,可見政客的偽善,尖銳的就免開尊口吧”,她說,“議員們樂於談同性戀,不痛不癢的話題。”
凱斯聳聳肩說:安置好一批,又有新一批人湧來。經濟成本太大,這個問題沒法徹底解決。存在即合理的又一現實悖論。
(連載之四,作者授權亞太日報獨家連載,每週二、五奉上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鏈接:
我的夏威夷│東西方文化:一條蜈蚣撕開的裂口
我的夏威夷│親歷美國醫療之「痛」
我的夏威夷│天堂里,為何流浪?(上篇)
作者簡介:
杜白羽
杜白羽,新華社記者。2012年-2014年常駐平壤,其報道為讀者帶來了不一樣的真實朝鮮,著有紀實散文《我的平壤故事》、隨筆攝影集《朝鮮印象》。
2015年-2016年由新華社公派前往美國國會下屬智庫東西方中心、夏威夷大學訪學交流。
亞太日報獨家推出《我的夏威夷》專欄連載,跟隨白羽的文字感知太平洋“藍色天堂”的多元文化和中美社會文化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