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亞太日報記者高文成
6月18日,一位為中國外交奔波了一生的外交官突然離世。從翻譯到大使,從發言人到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將每一個角色都演繹得十分精彩。
如今斯人已逝,其志永存。為表達追思之情,外交學院18日晚舉辦了悼念活動。其間,外交學院現任院長秦亞青以及不少教師,向亞太日報記者講述了他們眼中的老院長。
6月18日晚外交學院舉辦悼念活動。
親自給本科生上課的院長
“吳院長是個工作狂,”外交學院的周加李老師這樣評價吳院長。吳院長當年一手創辦的交流學課程,如今授課教師正是周加李。
吳建民2003年剛到外交學院,就想著如何把外交學院的課程建設與中國外交實踐結合起來。他深感中國外交官缺乏交流經驗,找不到好的途徑講述中國故事,便帶著幾個年輕教師,創辦了交流學教研室。
“從課程設計到編寫教材,再到後來親自給本科生上課,吳院長都是親力親為。”作為教研室初始成員的周加李,回憶起老院長來眼角泛起了淚光。據她回憶,吳院長沒把課程變成理論講授,而是加進了自己豐富的外交實踐。他給學生放總理記者會視頻,為學生們講授提問記者的正確姿態……每個學期結束,他還會組織學生進行座談,面對面傳授經驗。
當科學家來到文科院校
憑藉多年積累的人脈關係,吳建民請來了他的朋友,開起了“外交學院論壇”。當時的副院長秦亞青問吳建民,“外交學院論壇是不是太頻繁了?”他是這樣回答的,“我們要培養一流的人才,先要讓他們見識一流的人才。”
吳院長請來了潘基文、施瓦布,也請來了李肇星、趙啟正。而令外交學院教授余科傑印象最深刻的兩位主講人是丁肇中和徐匡迪。丁肇中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講的題目是反物質研究;徐匡迪當時是中國工程院院長,給大家講述了中國高鐵的發展前景。
外交學子為何要聽理工科講座,吳院長的理由是,要給中國外交培養複合型人才。“具體理論同學們可能不懂,但是方法論我們是可以學習的,”余科傑教授認為這可能是老院長創辦論壇的初衷。
2014年10月17日丁肇中教授第二次來到外交學院。
出差行程中從沒有景點
“人來到這個世上來,要做的就一件事,為這個國家做點事情。”這是老院長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吳建民出差,從不安排遊覽,即使主辦方安排了,他也會要求取消。當年吳院長的助教高飛已經成了外交學院院長助理,他這樣解讀吳院長為何不辭勞苦一直工作:“吳院長外交生涯遭遇了很多困難,他深深地感到如今的時機對中國太難得了,他要用最短的時間多為國家做點事情。”
工作繁忙,但吳建民不會忘記鍛煉。外交學院教授江瑞平記得,“我一個年輕人陪吳院長出去散步,走路跟不上吳院長。”鍛煉兩小時,年輕人都有點吃不消,吳建民卻依舊健步如飛,做個健康的人,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都應如此。
“如果有來生,還做外交官”
“老師開了一上午的會,下午三點來參加我的論文答辯,四點就又去趕赴下一場活動了。”吳建民的博士生馮繼承老師回憶道。
吳建民2008年離任外交學院院長,可是他帶的博士生們依然能得到他的指導。吳建民總是自己開著車過來,給大家上課、和大家交流。
中國如今迅速崛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接近世界中心。吳建民清楚眼前的時機對中國有多重要,並時刻把國家利益放在心上。吳建民的博士生任遠喆老師說,老院長多次提到:“如果有來生,還要選擇外交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