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灘踩踏事件讓中國反思安全教育缺失

新华社

text

上海外灘踩踏事件首批32位遇難者名單已經公佈,一個個“1“2開頭的年齡,讓人揪心。原本是對人生充滿無限希望和憧憬的年輕人,卻在2014年最後一夜驟然逝去。事件的安全管理之責誠然需要追究,安全教育的缺失同樣值得人們反思。

如何遵守和維護公共秩序、危機中如何展開自救……儘管事故發生後,媒體迅速梳理應對踩踏的措施,但是對於紛繁複雜的安全知識,不少人頭腦中還是一片空白。專家認為,安全教育是項長遠、系統工程,既需要日常教育宣傳和應急演練,也需要提高民眾文明素養,自覺遵守和維護公共秩序。

此次事件遇難者大多是年輕人。針對年輕人尤其是學生的安全教育,是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共同責任。山西省社科院社會學所副所長譚克儉說,家長應從小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養成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習慣;節假日通常是學生人身安全事故高發期,學校應未雨綢繆進行安全教育,讓學生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少去或不去人流量過大場所;社會進行安全教育時,也不應只喊口號,而必須結合案例,入腦入心。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副研究員李立凡說,目前中國的安全教育大多停留在規則、秩序的宣導方面,是一個籠統觀念,缺乏針對性和前瞻性,對於危機情況下如何自救等的宣傳教育也不到位。“對其完善是一個長期工程,需要我們付出更多努力。

他認為,在危機時如何自救的宣傳教育方面,日本經驗值得借鑒。“在發生重大事故或險情時,公眾能夠保持鎮靜,掌握一定的自救和互救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而這樣的心理素質和能力必須通過平時的宣傳教育和應急演練來形成。日本不僅針對地震等重大災難在學校、社區組織應急演練,針對一般的火災等突發情況也有相應演練。

曾在日本留學、現在一家外企工作的張常林說,地震、火災等重大安全事故的演練,是一種針對性、操作性極強的安全教育。中國現在一方面這種日常演練不足,另一方面即使有演練,也較粗糙,演練效果通常是事倍功半。

他認為,地震、火災畢竟是小概率事件,很多人缺乏相應的自救知識,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這並不奇怪。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知道應該怎麼做才是安全的,卻總是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作出一些危險的舉動,“這才是最可怕的。

“有時候路上沒車,我就會闖紅燈。即使有車,但有人帶頭闖,我也會跟著。張常林說,自己並不是沒有這個安全知識儲備,但在大環境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他也會作出一些危害公共安全的舉動。

“沒關係“不會出事的“又不是只有我這麼做等麻痹大意的行為,往往會將一些看似細小的疏忽釀成重禍。他現在反思說,安全教育有時候並不只是知識灌輸,還需要一套規範的社會秩序配合才能發揮作用。否則,“遵紀守法的人反而吃虧,安全教育淪為空談。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認為,安全教育很大程度是一種規則教育,安全意識薄弱對應的是規則意識淡漠,連保護自己生命安全的規則也不尊重,出現安全事故的概率就會大增。

他說,安全意識的提高,一方面依賴於民眾自身文明素養的提升,養成自覺遵守和維護公共秩序的習慣;另一方面也需要城市管理、綜合執法等方面的共同努力,讓破壞公共秩序的人得到應有的懲治。

“從這個意義上說,安全教育,並不只是簡單的知識灌輸,它還與國民的文明素養、法律意識以及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和法治程度息息相關。譚克儉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