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5月27日電(記者張濤)中國目前留存的西夏曆史資料極為貧乏。河北省大名縣出土的一方元代西夏文與漢文合璧墓誌銘,近日引起業內專家熱議。
專家一致認定,此墓誌銘顯示出元代西夏后裔的民族傳承、墓葬特點和文化特色,是研究西夏移民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
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在中國西部建立的一個政權,後被蒙古滅掉,西夏居民逃往各地。由於蒙古滅西夏后未給西夏修史,西夏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資料極為貧乏。後來,蒙古又滅宋朝建立元朝。
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處的大名縣,在宋朝時作為“陪都”史稱“北京”,在元朝是路府所在地。在大名舊治鄉陳莊村發現的這塊元代西夏文與漢文合璧墓誌銘,高60釐米,寬35釐米,一面為西夏文,兩行並列共11個字,翻譯過來為“小李統軍大”“田氏,夫也,阿母”。一面為漢文,頂部有篆書“小李鈐部公墓誌詺”8字,正文為《小李鈐部公墓誌》,全文共21行,500餘字。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首都師範大學、寧夏社會科學院、河北省社科院、河北師大以及河北邯鄲文史界的數十位專家一致認為,根據此碑文中記載,這塊墓誌記述的是小李鈐部及其子孫三代在大名任職長達60餘年的情況。它同時證明了西夏后裔當時在大名生活的事實。但大家就墓誌中提到的“鈐部”是否是“統軍”的別稱,“阿母”代表的是“母親”還是“祖母”,尚未達成一致意見。
專家們還表示,這是迄今已知的元代唯一西夏文與漢文合璧墓誌銘,對西夏及元代考古都是重大發現,尤其是對研究西夏文化極具價值及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