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蘇丹:一個無國界醫生的奇幻旅程

APD NEWS

text

圖為來自香港的無國界醫生(MSF)鮑雋宇同南蘇丹兒童合影。圖片由MSF提供。

初次見到鮑雋宇,是在無國界醫生香港辦事處。他禮貌地敲敲門,有些靦腆地笑著走進來,結實的手臂上卻寫下了南蘇丹的烈日走過的痕跡。這一天,是他結束首次無國界醫生任務,從非洲回到香港的第五天。

作為由香港派出的無國界醫生中最年輕的一位,28歲的鮑雋宇於2012年12月遠赴剛成立不久的南蘇丹共和國(RepublicofSouthSudan),於延比奧(Yambio)當地一所醫院內工作。急診室護士出身的他,被任命管理一個由四十余名當地醫護人員組成的兒科部門,每天應對40至60個病人。

“在南蘇丹救助病人最大的感覺,是那些在香港曾經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來到這裡竟然變得這麼困難,鮑雋宇說。

“水、電都成問題,全醫院只有三台呼吸機,不同部門輪流使用,很多時候都不夠用,而且也沒有救護車服務。在香港,有人穿高跟鞋扭傷腳都要叫急救車,而在這裡,那些病重的人們卻因為路程太遠無法趕來,而有些人坐了四五個小時的車來到醫院的時候,已經太遲了。

南蘇丹惡劣的條件並沒有讓鮑雋宇失去信心,半年的工作經歷使他更加明白:人的智慧比醫療儀器更重要。一個合格的無國界醫生,可以借助經驗、頭腦和靈活應變,用最簡單的工具挽救更多人的生命。2012年,鮑雋宇所在的醫院進行了超過2萬宗診症,治療了近1.4萬名患有瘧疾的兒童。

在無國界醫生為戰亂及貧困地區奉獻力量甚至生命的同時,世界也賦予了他們應得的榮耀。1999年,無國界醫生組織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一年,正上初中的鮑雋宇在電視上看到新聞,從此下定決心成為一名無國界醫生。

目前,有超過2萬名和鮑雋宇一樣的無國界醫生散佈在全球60多個國家,在惡劣的環境下為需要醫療援助的國家地區人民提供緊急救助。

一切始於1971年。

從1968年9月到1971年1月,大約有50個法國醫生被國際紅十字會派遣到非洲腹地深處的戰亂地區:尼日利亞皮亞法拉。他們到達的地區幾乎是沒人知道地理位置,直到很久以後,國際社會才確認那裡真的發生過一場慘絕人寰的戰爭。

由於當時國際紅十字會要求醫生在救援同時必須保持沉默,這樣的保守主義讓醫生們感到太過局限。1971年,這群醫生和新聞工作者成立了無國界醫生組織。

無國界醫生是全球首個與任何軍方和政府都沒有關係的人道組織,詣在建立一隻有能力回應世界上不同角落緊急情況的醫療隊伍。雖然定性為中立的組織,但他們的義務是始終站在受害者一邊。

四十余年間,無國界醫生在戰火紛繁的地區留下了自己的腳印。從1975年救助柬埔寨紅色高棉政權下的難民,到1994年親歷盧旺達種族屠殺,再到1999年科索沃危機和2011年的利比亞衝突,無國界醫生在大事件前從不缺席。

圖為無國界醫生(香港)辦公室牆上的地圖,上面標示出由香港派出的無國界醫生所在地點。中國內地、台灣、印度及東南亞地區的救援人員均通過香港派出。亞太日報記者高鳴攝。

遭受戰爭、疫病、天災的人們,以及被排拒於醫療體系之外的性工作者和艾滋病患等,都是無國界醫生的救助對象。對於需要救助的地區,他們有自己的判斷,力爭不受種族、宗教和政治因素左右。

為保中立,他們多數接受私人捐款。以2011年為例,無國界醫生收入為8億8千余萬歐元,89%來自世界各地超過450萬個捐款者和私人基金會。

也許從整個世界版圖來看,無國界醫生的力量並不雄厚。正如鮑雋宇所在的南蘇丹延比奧,一個派駐點僅有14名海外救助人員,其中醫療背景的無國界醫生只有5到6個人,剩下的人員包括水利工程師、後勤和財務人員,其余員工均在當地招募。

這樣一個小型的團隊,究竟能給當地人帶來什麽?

鮑雋宇解答了記者的疑問。“我們除了日常打針、派藥、洗傷口,甚至急救的臨床工作之外,還要負責收集和整理數據、培訓員工、檢查藥物的使用量,從而一步一步改善病房甚至整所醫院的醫療水平。

據介紹,無國界醫生常常會在臨時搭建的場所中工作,但是如果發現這個項目的患者需求很多,或者需要逗留時間較長,就會逐步幫助當地將臨時醫院建設成相對固定的醫療場所。當整個項目進入到穩定的狀態後,無國界醫生會將項目轉移給當地的NGO組織或者政府繼續運營下去。用他們的話來說,“MSF不會長期停留在一個地方,我們做的更多是應急。

“除了急救和培訓,我認為無國界醫生最大的意義是可以幫助戰亂地區的人們發聲,鮑雋宇說,“戰爭地區的情況是非常混亂的,如果前線的無國界醫生不向媒體透露信息,外界都不知道當地正在發生什麼。

無國界醫生香港網站上有一個

集體博客

,派駐海外的醫生們都會在此分享自己的前線經歷。鮑雋宇也發表了數十篇文章,他流暢而充滿情感的文筆令人印象深刻。博客中講述了他在南蘇丹的所見所聞和遇到的實際困難。偶爾,擅長攝影的他還會拍下南蘇丹兒童病癒後純真清澈的笑容。

現在,集體博客每隔幾天就會更新文章。新人鼓著滿滿士氣,拖著行李踏上戰火和貧瘠的土地,而熟悉的面孔則預備了告別。

6月27日,是鮑雋宇在延比奧工作的最後一天,30多個當地員工對他依依不捨。那天,他在博文中寫道,“說真的,感激你們對我這個乳臭未乾的上司的尊重和包容,也感激你們打算湊錢買牛送給我娶老婆,讓我一輩子都留在這裡。我真的很感動,要深呼吸才能把淚水吸回去。

最後,鮑雋宇用《少年派》中一句台詞,結束了這次無國界醫生的旅程。

“那是一段充滿奇幻的經歷,我會永生銘記。


** 無國界醫生(香港)博客:**

http://www.msf.hk/blo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