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夏威夷│給美國軍人講“一帶一路”(下篇)

亞太日報

text

文│亞太日報專欄作者 杜白羽

夜色裡,他向我指了指當年的被襲建築,“彈殼和殘骸,我們都保留了下來,銘記曆史和教訓。” 車停在兩座寬大的教學基地中間,我們走近教學樓。顯然不是正門,走上樓梯,再乘電梯。一路上,學術探討還在繼續。

“不要說曆史總是重複,是人類沒有從曆史中汲取教訓、重複錯誤”。 柯客仁教授已經在和我課前預熱,“我一輩子都在和戰爭、軍事、和安全打交道,認爲只要加強對彼此的了解和溝通,發生衝突和戰爭的可能性就降低很多。”

調查問卷一對一

周五晚7點到9點半的課程,走近教室,第一眼就看到已在門口備好的茶點水果。“哇,我可沒讓學生們准備呢”,柯客仁教授滿意地咧開白胡子微笑,朝我做耳語狀說。

他開始做嘉賓介紹:“白羽是中國國家通訊社新華社的記者,目前在東西方中心做訪問學者,有請她帶來做中國當代社會和外交的講座。”

隨後,我和學生們分別作了三句話自我介紹,他們當中不少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服役歸來,或有在日本、韓國等國駐兵的履曆。

講台交給我。

我把講座分三部分,“一帶一路”話中國、問卷調查互動、朝鮮經曆。我在介紹了“一帶一路”這個中國熱詞的內涵後,播放了兩段“分分鍾讀懂一帶一路”的視頻,從便利貿易,設施聯通來具體舉例,給學生們形象概念。

他們的表情告訴我,頭一次聽說。“美國對此事的態度如何?”學生問,我有備而來,說“當然,美國很清楚這事(笑聲)。美國也有美國版的絲綢之路計劃,我們希望得到美國的支持和合作,和所有有意參與的國家合作對接。”

美國軍人學生對此興趣很濃,紛紛發問,“現在有哪些項目啓動?采取何種方式?”我一一作答。

問卷互動環節,我提前設計了10道難易兼顧的選擇題,作爲互動的話題參考。我將卷子逐一發到學生手中,“放心,這不是考試,只是把握一下大家對中國的了解。”我來到學生當中和他們一一交流,對他們的答案做具體解釋。

一對一交流中,我發現學生對中國電影了解不多,有人列舉出喜歡梁朝偉等明星‘中國電影選項中,最熟悉的還屬李安獲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流行文化中,一個美國學生用中國和我交流,“我喜歡《小蘋果》、你不覺得很好玩搞笑嗎?旋律一直在腦海中,無意識地就哼起來”。“我希望中國有更多有內涵的流行文化産品”。

“中國國家主席夫人是著名的( )”。這道選擇題,正答率是百分之九十,只有一人將“歌唱家”選爲“學者”。

而對于中國海外奢侈品牌“買買買”的掃貨現象,多數學生表示“沒有聽說”或“對他們和經濟都有好處”,還有學生分享說:“越南也一樣,上層社會甯願出幾倍的價錢買美國出的新品。”

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美國學生絕大多數通過美國媒體了解中國,三分之一會參考中國媒體,還有三分之一會選擇看“獨立媒體”或“更多”。

有趣的是,學生對中國“獨生子女”和“全面二胎”政策都有較全面的了解,但他們腦海中中國人口的數字,竟然出奇地高,達到15億!

我設計的最後一道問答題:你最想了解的話題是什麽?一對一交流中,我回答了學生“中國的民族問題和民族政策”、“你怎麽看中國和美國似乎必有衝突”、“作爲美國人,到中國能找什麽樣的工作”、“中國是否也有社交網絡”等問題。來美國後,我更清楚他們提問背後邏輯和期待,更懂了回答技巧和問題關切。

互動:對我的好奇

“除了夏威夷,你還去過美國其他地方嗎?”坐在後排的薩拉舉手提問;單獨交流時薩拉告訴我,她和丈夫計劃明年暑假帶孩子去中國旅行。

我說,去過美國本土一些城市。大學期間來美國交流,去過紐約、華盛頓、波士頓、賓夕法尼亞、洛杉矶、舊金山等地,“那是在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一派盛景。”學生們點頭示意,贊同“對夏威夷的了解並不代表對美國的了解”。

“你在夏威夷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麽?”溫迪問,她是一位教育咨詢顧問。短暫的3分鍾交流,她告訴我“曾在大學時學習新聞”、“丈夫在美軍服務25年,7年前在一次任務中意外犧牲”、“從來都是對比多家媒體看新聞——或許是作爲記者的職業訓練吧”,我們迅速拉近距離。

我的回答是,印象最深的是多元文化。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是少數,但卻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無論你的膚色、民族、宗教、來自哪裡,這裡仿佛是世界和諧的範例和理想縮影。

“你打算出一本關于夏威夷的書嗎?”“我希望,也在寫一些文章。但這裡活動太多,和我當年在朝鮮沒什麽社交生活、有充足的時間寫作相比,明顯覺得時間不夠用啊。”

還有更多關于“我怎樣看待兩岸關系發展”,以及“中美未來是否會發生衝突”的時政問題,我們邊吃茶點邊聊。柯客仁對他的學生們說,“你們今天來上課,真是賺大了。很少有人能在朝鮮生活,又是出了兩本書的記者。”

朝鮮圖片和生活,讓美國學生“大開眼界”。最常問的問題:索尼影視公司拍的電影《采訪》裡說的是真的嗎?普通朝鮮人月收入多少?他們對領袖的感情是真的嗎?

“每次看到領袖都哭得稀哩嘩啦,這樣的感情我不曾體會,但我父母卻可以理解。”我說。“我可以理解,想想要是我能和邁克爾•傑克遜握手,我也絕對不舍得洗手的”,黑膚色的大兵凱恩說,他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服過役。“一輩子不洗手嗎?”我開玩笑。

“等下,這圖是朝鮮?”我被一個個問號打斷,當我展示出平壤衣食住行的生活照時,美國學生還以爲是韓國。學生開始不舉手就發表評論“真有點難以置信”、“你能隨便想去哪就去哪嗎?”

“當然不是想去哪就去哪。比如我不可以隨意去軍事基地,這在美國和中國或其他任何國家都一樣吧?但我的確可以周末和同事、朋友開車去登山、去海邊,不需要向朝方報告或有陪同。

講座結束,我們合影留念,“告訴我這張照片什麽時候會出現在你下一本書裡”,一個男生開玩笑說。又一個女生送我一盒夏威夷果巧克力。

講座結束已是晚上9點半,學生們把我圍住,意猶未盡繼續聊。“希望讀到你書的英文翻譯版”、“希望能拿到您的簽名”、“告訴我們,你對美國和朝鮮生活經曆的感受和對比。”……

第二天,我收到柯客仁教授的郵件,他說:“我的學生非常喜歡你的講座,你將他們對中國和朝鮮的學習提高到了非常有意義的高度。學生們非常喜歡你,對你的教學方法和能力,以及你的記者閱曆印象十分深刻。你對朝鮮的展示,和你關于朝鮮的兩本書,有效深化了學生們的認知和理解。我們希望和你在將來有更多的互動。”

(连载之八,作者授权亚太日报独家连载,每周二、五奉上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链接:

我的夏威夷│东西方文化:一条蜈蚣撕开的裂口

我的夏威夷│亲历美国医疗之“痛”

我的夏威夷│天堂里,为何流浪?(上篇)

我的夏威夷│天堂里,为何流浪?(下篇)

我的夏威夷│夏威夷是美国的?(上篇)

我的夏威夷│夏威夷是美国的?(下篇)

我的夏威夷│给美国军人讲“一带一路”(上篇)

作者简介:

杜白羽,新华社记者。2012年-2014年常驻平壤,其报道为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真实朝鲜,著有纪实散文《我的平壤故事》、随笔摄影集《朝鲜印象》。

2015年-2016年由新华社公派前往美国国会下属智库东西方中心、夏威夷大学访学交流。

亚太日报独家推出《我的夏威夷》专栏连载,跟随白羽的文字感知太平洋“蓝色天堂”的多元文化和中美社会文化风情。

相关链接:

我的夏威夷│东西方文化:一条蜈蚣撕开的裂口

我的夏威夷│亲历美国医疗之“痛”

我的夏威夷│天堂里,为何流浪?(上篇)

我的夏威夷│天堂里,为何流浪?(下篇)

我的夏威夷│夏威夷是美国的?(上篇)

我的夏威夷│夏威夷是美国的?(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