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多少英雄可以歸來?——解碼《西遊記之大聖歸來》

新華社

text

《西遊記之大聖歸來》電影海報

(記者 屈婷、閆祥嶺、王小鵬)今夏,華語電影市場熱鬧非凡。

《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以下簡稱《大聖歸來》)、《捉妖記》、《煎餅俠》在18日一天票房就達到4.4億元人民幣,創中國電影單日票房新高。《大聖歸來》更成了全民熱議的文化現象。

自吳承恩創造出這個仙石蹦出的猴子“孫悟空”,它的故事就在華人世界長盛不衰,也無數次走上銀幕、屏幕。而這次,緣何一個落寞的“大聖”卻在觀眾眼中成了“我們自己的大英雄”?

《大聖歸來》憑口碑熱賣,到底是中國動畫電影及相關產業的“分水嶺”、“里程碑”,還是只是一個很難複製的孤峰?

更廣範圍講,中國電影在創造票房的同時,還能不能產生更多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文化英雄?

新華社記者帶著這些問題,訪主創團隊和文化學者,力圖解碼大聖現象的來龍去脈。

“是時候讓我們的猴子驚豔四方了。”網友@路人Eita在《大聖歸來》影評中這樣寫道。一句話的評論收穫了4480個“讚”。

影片中,孫大聖有一張讓人印象深刻的長臉,是一個末路英雄,失去了法力,內心迷茫無助;唐僧變成了前世的萌孩子“江流兒”;豬八戒變身成一隻可愛的粉色小豬……對傳統形象的大膽改編和其本身具有的鮮明東方元素,不僅讓孩子目不暇接,更讓成年觀眾沉醉其中。

“電影講述了用愛和勇氣找回夢想,這是全世界觀眾都能理解的內核。”導演田曉鵬說,“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了這個故事。”

這個“巨人”就是享譽世界的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這個成功的產品定位令《大聖歸來》不僅在海外有影響力,在國內也瞄準“闔家歡”市場。對於低幼的小孩子來說不怕看不懂,對於“80後”及更年長的觀眾來說,這是對自己童年記憶的致敬,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放鬆娛樂。

此外,對文化經典進行貼合當下生活的改編,有顛覆但尊重,雖不拘泥,但絕不戲說。這樣的故事內核也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田曉鵬說,要找回中國動畫的自信,必須首先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有自我文化認同的底氣。正是這份“初心”,讓整個製作團隊“八年磨一劍”,堅持要做一個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大英雄”,做一個“全年齡向”的大電影。

從籌備到製作的八年中,田曉鵬和團隊成員光是“動態分鏡”環節就耗時兩年多。這令看慣了“五毛錢特效”的觀眾發現:無論是3D效果、畫面構圖,還是色彩設計、細節呈現等,《大聖歸來》已經具備與迪士尼、皮克斯、夢工廠等一流影廠叫板的能力。

當然,他們也趕上了好時候——“網際網路+電影”時代。影片出品人路偉感嘆道:“如果是兩年前,《大聖歸來》不可能取得這個成績。”

“網際網路+”下的眾籌模式為《大聖歸來》“補給”了急需的資金。路偉當初在“朋友圈”發起眾籌,稱只要投入10萬元,就可以在片尾署上投資人孩子的名字,取名為“給未來的禮物”。但令他意外的是,原定目標也就是100萬元,結果卻帶來了100多位投資人,籌到金額達700萬元。

“網際網路+”同樣讓口碑相傳成為影片推廣的新渠道。2014年6月,影片的音樂MV首先在“80後”、“90後”聚集的動漫彈幕網站發佈,具有“國產動漫情節”的動畫粉絲們構成了第一批未來觀眾群體。此後,劇組又在19個城市收穫了一批影評人、明星、行業領袖的口碑。其中,馬雲手拿大聖玩偶為電影點讚的圖片廣為流傳。

動漫電影,其實只是電影產業中的一個分支。但卻是全球電影大國都高度重視的、市場前景廣闊、文化產業發展必然爭奪的制高點之一。

中國文化管理層和電影人也從沒忽視這個分支。7月11日起一直到8月底,全國2000餘家影院,將在早上9點至11點特別增設“動畫,你早!”國產動畫電影專屬時段。業內人士認為,此舉將為國產動畫電影拓展更多市場空間。

製作週期長,投資金額巨大是動漫電影製作必須尊重的規律。“投資人一定要容忍創作團隊的‘慢’,創作團隊也應該有堅持高品質原創的態度。”出品方橫店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劉志江說。

《大聖歸來》能不能被看做是中國動畫電影發展的“臨界點”?業界的反應是樂觀的。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認為,《大聖歸來》從技術、想像力、親和力等多個層面,都已達到大片的水準,“這可以說是一部突破性的作品”。

也許是巧合,同檔期同樣火爆的《捉妖記》在真人電影中植入“胡巴”的可愛動畫形象,成為另一類動畫電影。

國家電影局局長張宏森說,中國電影作品的多樣化形態正在形成,多類型、多品種已經成為發展趨勢。

隨著中國動畫電影的發展,什么時候能有我們自己的“迪士尼樂園”“環球影城”,能有和影片同步熱賣的一系列衍生品?雖然,這是關於中國動畫產業發展的另一個話題,但希望這樣的夢想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

“孫大聖”再度橫空出世,在令人看到了中國動畫產業希望和路徑的同時,更看到了發掘文化經典的無限可能性。

僅從票房這個純經濟指標講,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在全球產業格局中也頗有橫空出世的味道。

2003年,中國電影只有10億元票房,只有美國的1%;去年中國電影票房達到了296億元,接近北美電影市場的45%-47%。十多年間,票房一直保持著35%以上的年均複合增長率。

但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的中國,在創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超級文化英雄”方面還乏善可陳。

中國的動漫觀眾,誰不對日籍的奧特曼、機器貓,美籍的鋼鐵俠、綠巨人耳熟能詳?掰著手指數數本土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漫畫人物,多數人還是會想起50多年前創作的《大鬧天宮》裏的“美猴王”。

反觀第一電影大國美國,無論是本土作戰,還是拓展海外,特別是他們非常重視的中國市場,打出的牌之一就是用好中國家喻戶曉的文化形象,比如功夫純正的熊貓、講一口流利英文的花木蘭。

但這些影片中,雖然中國元素觸目可見,核卻還是美國文化。

饒曙光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光西遊記就有無限空間。這座取之不竭的“精神富礦”為當下提供了很多可以轉化為形象椽筆的寶貴資源。

在這種傳統文化和現代傳播嫁接的過程中,《大聖歸來》不僅國內看好,海外同樣看好。據悉,電影《大聖歸來》已經與亞洲周邊多個國家簽署了出口協議。此前,它還在戛納以210萬美元創下了中國動畫海外銷售的最高紀錄。

中國傳統IP(知識產權)相當豐富,比如《三國演義》、《水滸傳》、《封神榜》等,都是歷經千年、浸潤中華文化基因和價值觀的“超級IP”。

而對於中國電影,或者更廣義的中國文化來說,更多的“超級英雄”的到來才是大家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