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加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后疫情时代的智慧城市群将如何发展?

界面新闻

text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数据流动的日益密切,让智慧城市发展出了区域性的高级形式——智慧城市群。

一般来说,智慧城市群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空间信息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一个或多个特大城市为中心的智慧城市联合体。伴随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智慧城市群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微观城市管理方面的积极效果逐渐为国内所接受。

8月26日上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在上海召开。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政府部门联合华为以及合作伙伴,共同对长三角地区的智慧城市群建设进行未来规划。

在国内众多城市群当中,长三角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地理位置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显示,长三角城市群要成为我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的3大增长极之一。

同时,在国务院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也明确了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即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在此目标下,智慧城市群建设对于长三角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智慧城市已经很难,如果横跨区域推进建设,则是难上加难。”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营商和产业发展组组长朱正伟表示,对于智慧城市群建设首先要解决跨越的问题,即不同区域间的协同治理。

由于不同城市间的分工协作还不够成熟,空间利用的总体效率还不高,因此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相匹配的体制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以交通和运输为例,城市群的不断发展导致了人员、物资等资源跨区域流动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在此基础上,如何确保交通网络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在交通、水务等方面实现“数据通”和“应用通”,成为了智慧城市群生态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另外,复产复工导致的跨区域人员流动也带来了防疫压力,各地数据无法流通互认,与医疗、公安、交通等信息也难以在第一时间互融。在后疫情时代,类似的基层治理拉通类场景也必然会逐渐增多。

因此,智能城市群生态的未来发展,对各城市之间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要素的一体化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外,不少科技巨头已经开发出了成熟的智慧城市群方案。其中,IBM在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概念,通过IT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城市基础设施,将智慧城解决方案推广到世界各地。

2013年,微软推出"Citynext"计划,运用云计算、移动设备、数据分析和社交网络等软硬件技术,整合合作伙伴的资源,提供了城市指标仪表板、智能交通、智能市民服务大厅、智能健康护理等解决方案。

然而在国内,能够覆盖广泛技术领域,并提供完整端到端服务的公司确并不多见。

“华为基于近年来对智慧城市发展的探索和思考,提出城市智能生命体新理念。” 华为中国政企智慧城市总监杨立志提出,需要从新视角重新认识城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基于全新的理念,华为设计了涵盖顶层规划、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发展运营等多个方面的完整方案。

其中,运营指挥中心是城市大脑,负责决策和指挥;机器视觉是眼睛,透过视频、传感获取无处不在的城市数据;云网是静脉,支撑城市应用的开发建设和持续迭代优化;手、脚代表了各行各业的应用,构建城市的惠民服务、城市治理、产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应用体系;数据是血液,通过流动连接大脑、手脚,支撑业务部门的跨部门协同。“华为已经做了大量‘手’和‘脚’应用,构建智能体雏形,也在打造面向区域体的小生命体,通过‘血脉’的互联互通,形成整体全身协同。”杨立志表示。

据杨立志介绍,华为与上海黄浦区、青浦区以及苏州吴江区合作的智慧城市“生命体”已经开通,通过统一的城市数字平台,在政务管理、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不过,完整的智慧城市群生态不可能仅仅依靠一家公司完成,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智慧城市群的建设需要多个维度的提高。有物联网业内人士曾经表示,只有打通了足够数量的设备和服务,在上下游供应链共同参与的情况下,才有机会能构建起完整的智慧城市生态。

“总体思路上,我们提出以数据环打通资源壁垒。” 杨立志表示,华为正在联合生态伙伴从基础设施、生态休闲、城市服务、运营管理和产业支撑等五个方面着手,以实现多种类数据跨省域的互联互通。

据悉,在智慧城市领域,华为的全球合作伙伴已经达到了6700 家。杨立志表示,在未来,华为还将与更多的生态伙伴参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