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复工复产,需走好金融这步“先手棋”

亚太日报

text

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的情况之下,帮助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成为当务之急。在央行投放超预期流动性、设立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基础上,各地方纷纷“加码”财政贴息、风险补偿、保险补贴、新增贷款奖励等一系列金融扶持措施,大力提升金融支持复工复产作用。受疫情的影响,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正面临经营困难,风险也急剧放大。如何改变金融机构“顺周期”经营模式和习惯,扩大金融机构对困难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是当前金融支持复工复产的关键所在。

金融支持复工复产的关键在于稳定信心和预期

金融的本质是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则是经营风险的一类组织机构。从实体经济中寻找回报最大、风险最小的企业和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并获得投资回报,是金融机构最为普遍的经营模式。在这一经营模式下,几乎所有国家的金融体系都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也就是在经济发展形势好的情况下,往往金融机构资金投放较为积极,市场资金也非常充裕;经济发展面临困难的时候,金融机构往往会出于防控风险的目的减少资金投放,即使市场前景良好的企业和项目也难以获得资金支持。在2008年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即便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各国央行纷纷向市场投放巨额流动性,而大多数国家仍然发生了信贷规模急剧减少的所谓“资金荒”现象,原因就在于金融机构认为没有任何企业可以对其安全放贷,各国央行投放的资金又以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形式重新回存到央行账户。市场上消失的不是货币,而是信心!

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中小企业由于普遍个体规模小、抵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营困难和问题更加突出。中小企业在停工阶段、没有营业收入现金流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支出房屋租金、贷款利息、员工工资福利等固定费用,面临巨大的“资金断流”甚至破产清算压力,经营风险急剧放大。金融机构出于防范风险的要求将重估中小企业风险,很有可能对中小企业融资提出更高要求,这意味着中小企业获得信贷等金融支持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开工复产和正常经营发展也将受到明显资金制约。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而且信心与“黄金”(金融)之间还是一种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市场主体对经济稳定发展具有强烈信心和良好预期,是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企业资金投放力度的基础;另一方面,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等金融支持也将有助于各类市场主体吃下“定心丸”,进一步增强稳定发展的信心。在现在非常时期,更应通过政策精准发力,“逆周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以金融“先手棋”稳定和恢复企业和投资者等各类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带动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的全面复苏。

疏通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微循环”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沉疴痼疾,在当前疫情形势下问题严峻性表现尤甚。我国在加大流动性投放和出台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中小企业投融资特征和复工复产面临的紧迫问题,把政策进一步细化、落实,真正疏通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微循环”。结合作者的观察,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是重视发挥地方金融组织的作用。不同于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直接获得大量银行授信或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中小企业融资更多依靠融资担保、小额贷款、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典当、区域股权市场等地方小型金融组织机构。可以适度放宽地方金融组织在经营杠杆、资金来源、经营地域等方面的限制,调动地方金融组织的积极性,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金融服务。

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创设中小企业复工复产金融产品。例如,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极大困难是在没有现金流的情况下,还需要支出租金、人员工资等费用,流动性风险快速积累。可以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租金贷”“工资贷”等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为中小企业复工复产解决“燃眉之急”。

三是搭建中小企业复工复产融资信息大数据平台。有效归集用水用电、工资发放、企业税收、采购销售等企业经营信息,使地方政府贴息贴保、风险补偿等金融扶持政策与企业复工复产精准挂钩,推动金融资金更多流入复工复产程度高以及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大的产业和企业。

四是有效防范政策套利和金融风险。如果央行释放出来的巨额流动性和廉价货币再度流入房地产市场、大型国有企业和产能过剩领域等,不仅加剧金融风险,还将大大挤压中小企业融资,令中小企业“雪上加霜”。可以利用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对防疫及支持复工复产专项资金流向进行精准监控,保障金融政策真正惠及中小企业,推动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普惠性的资金支持。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