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么”為何成了一種焦慮

南方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如果說,以前國人見面打招呼愛問“吃了么”,那么現在這個問題估計要換成“吃什么”了。

雖然根據統計數據,中國人的恩格爾系數在不斷下降,逼近發達國家標準,但“吃”仍占了總體消費的三成以上。尼爾森今年初發布的一份《全球健康飲食報告》顯示,44%的中國消費者認為自己體重超標,49%的人目前正在努力控制體重,75%的受訪者通過改變飲食控制體重。在一項全球調查中,58%的中國受訪者表示“無人工色素”對他們選擇食品非常重要,認為“全天然”和“無人工香精”非常重要的也分別占54%之多。對于非轉基因食品(53%)及有機食品(45%)偏愛有加的消費者也占據了相當一部分比例。相比全球平均值來說,中國消費者對健康消費的訴求無疑是非常強烈的。

然而,與這個數據對比起來,國人對于吃的焦慮有過之而無不及。受傳統文化影響,飲食禁忌大概是每位病人和家屬都會問醫生的問題。筆者曾經采訪過的一位老中醫表示,出院前詢問醫生該吃什么,幾乎是百分百會出現的問題。而事實上,也確實會出現有的病人“不會吃”的情況。比如本就是因為營養過剩才得的病,術后蟲草、人參、老母雞一頓大補,將身體又打回“原形”,最終還不得不回到醫院繼續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