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更富、窮人更窮——這才是全球負利率的根源

華爾街見聞

text

【亞太日報訊】全球貧富差距在最近的二、三十年日益擴大,這不僅僅關系到公平,同時對經濟也存在短期或長期的影響。本文通過分析貧富差距惡化對經濟不同途徑的影響,認為貧富差距的擴大或是低利率環境籠罩全球的深層原因。

1. 貧富差距擴大,利率長期探底

1.1 現象一:全球富人更富,窮人更窮

庫茲涅茨假設認為,伴隨社會由相對落後向現代工業生產轉變的過程,人均收入增長會帶來貧富差距的擴大,而當收入增長到壹定水平時,這種差距會縮小。我國改革開放之後GDP快速增長,與此同時貧富差距也顯著擴大,收入前20%的人收入占比從85年的36.58%,經過20年增至05年的48%,而收入末20%的人收入占比從9.23%降至5.02%。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966元,已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在基尼系數超過0.49之後,我國基尼系數自2010年隨收入增長而有所降低。

那麼是不是收入提高到壹定水平、基尼系數降低之後,貧富差距就會壹直縮小呢?答案似乎令人遺憾。近年來,庫茲涅茨的假設在發達國家並沒有得到很好印證。高收入國家出現了人均收入較高,但更多收入依然流向富人的趨勢。美國2000年人均GDP已達3.6萬美元,World Wealth andIncome Database曾根據全美納稅情況測算,當年收入最高的10%的人獲得了全國43.11%的收入,到2015年這壹比重增至47.81%。日本90年代初開始人均GDP超過3萬美元,作為名副其實的高收入國家,其高收入者的收入占比近年亦逐步提高。

此外,壹直以來收入相對平等的國家,貧富差距也有所擴大。OECD中的大多數國家的收入基尼系數都不超過0.3,在人們印象中壹直是福利較高、貧富差距較小的國家的代表。但在OECD對22個國家的壹項統計中卻發現,最近30年來收入基尼系數降低的僅有兩個,收入基尼系數基本持平的有3個,而剩下的17個國家貧富差距都顯著擴大。

舉例而言,意大利金融危機以來窮人更窮、富人更富的現象加重,前20%的高收入者短短幾年內收入占比擴大了1.5%左右。而作為平等高福利的北歐國家,瑞典85年時收入基尼系數不足0.2,04年前20%的高收入者的收入占比僅35%多,但近年其富人的收入占比也在緩慢提升。

1.2 現象二:利率不斷下行,降無可降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主要國家紛紛進入了利率下行的大趨勢,到近兩年,全球範圍內低利率的國家越來越多。美國的長期國債收益率從80年代初的15%左右降至1.5%左右,而日本則從9%左右降至負值,歐洲主要國家的長期利率也都呈現相似走勢。近三十余年,長期利率不斷走低。

而為了應對經濟增長乏力,各國央行也紛紛將政策利率壹降再降。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聯邦基準利率曾在0.25%的水平維持了7年,而歐盟、日本等央行更是實行了負利率。利率的下降理論上會促進投資和消費,刺激經濟回升,然而近年全球利率不斷下行,經濟卻似乎起色不大,低利率環境不斷加強。

貧富差距擴大和低利率之間到底有何聯系呢?我們認為貧富差距的擴大是全球低利率的重要的深層原因。雖然導致利率走低的因素有很多,從經濟、人口等角度都可以直接解釋,我們也並不否認這些因素的影響,但我們同時認為全球貧富不均的加劇對當前的低利率環境亦有貢獻。

貧富差距的擴大不是壹個顯性的因素,但它會通過經濟社會等途徑,改變經濟需求的結構、物質和人力資本的積累等,進而對經濟復蘇的步伐和利率長期的趨勢產生影響。

2. 途徑壹:消費需求不振,利率不得不降

2.1 貧富差距擴大,消費需求萎靡

窮人邊際消費傾向高,但整體消費能力有限。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消費者支出調查,以收入由高到低排序,收入在末20%的人,收入占比約3%,但他們的消費占全部被調查者消費的8%,遠高於自身收入的占比。而收入在前20%的人獲得約50%的收入,消費比重卻僅在40%左右。貧富差距擴大時,中低收入者報酬增長與預期變低,雖然中低收入者整體數量巨大,且上述數據顯示了低收入人群對消費貢獻的比重超過其自身的收入比重,但這種超過不可能是無止境的偏離,畢竟財富和收入水平還是直接限制了這部分居民的消費水平。

高收入者雖然個體有更強的消費能力,但邊際消費傾向低且富人數量較少,導致整體對消費的拉動乏力。

從數量上看,隨著貧富差距越大、財富越集中,占有同等財富比重的人數就越少,他們整體的需求量也就越低。在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統計中,以家庭為單位,美國收入最高20%的家庭,年收入占比從70年代初的40.9%升至48.9%,也就是說,70年時全美每年40%的收入進入了20%的家庭,而現在40%的收入被不足20%的家庭所占有,所以富人的比重是降低的。

從消費傾向看,富人可以被視作效用滿足程度較高的壹類人,由於商品邊際效用遞減,因此富人邊際增加消費帶來的效用會低於窮人,邊際消費也會減少。

2.2 促消費防通縮,低利率成必然

貧富差距擴大導致消費需求走弱,而消費在GDP中往往占比最大,所以貧富差距會對經濟增長和通脹形成拖累。支出法下,消費占GDP的比重在日本、歐洲等地區均在壹半以上,而在美國比重接近70%。以日本為例,其GDP中私人消費實際增速自1990年從5%持續下滑,到94年變為負增長,並在低位徘徊至今。CPI此後也不斷走低,2000年左右更是深陷通縮,經濟長期衰退。

理論上,較低的利率可以鼓勵居民增加消費。根據跨期消費理論,居民在消費決策時會考慮是當期消費還是未來消費。利率的變動會產生替代效應,也就是說,利率下降意味著收入放到未來得到的利息不那麽多、能夠買到的商品變少,因而當前消費相比未來消費更加便宜,居民就會增加當期消費、減少儲蓄。而收入效應則是說,利率降低相當於現在和未來總的收入少了。當替代效應帶來的當期消費增加大於收入效應的減少時,低利率就可以達到鼓勵少儲蓄、多消費的目的。

實際上,面對居民消費乏力經濟下滑,政府也往往將降低利率作為重要的政策工具。美國近20多年來消費增速出現滑坡,基準利率往往走低,尤其是08年危機之後消費負增長,利率更是降至0.25%。日本央行的基準貼現率由90年的6%壹路下調,95年降至0.5%,並在此後長期維持低利率。96-99年我國居民消費增速由18.67%下滑至7.04%,其間七次下調存款利率由10.98%至2.25%以刺激消費。因此,貧富差距擴大下消費持續萎靡,需求不足帶來通縮壓力,降低利率成為政府政策選擇的必然結果。

3. 途徑二:資本積累不暢,拖累長期動力

3.1 投資利潤走低,影響物質資本積累

貧富分化加劇對消費的影響,會進壹步傳導到投資利潤。終端需求不足,最終使得企業的產出相對過剩,削弱了企業的盈利。不難發現,美國的企業利潤增速與可以反映需求的零售和食品服務銷售總額增速,在趨勢上存在同步性,這說明終端需求和企業利潤之間的緊密聯系。

而利潤的下滑將直接打擊私人投資的積極性,在經濟出現衰退時,降低利率則有利於促進投資。歷史上,美國的私人投資總額增速與企業利潤增速保持較好的同步,並且略滯後於企業利潤的變化。結合收入差距來看,美國住戶收入的基尼系數在1992-1994、1998-2001及2004-2006年間明顯上升,貧富差距擴大,而在隨後的1995、1999-2001、2005-2007年恰都出現了企業利潤和私人投資增速的較快下滑,經濟進入通縮顯現、增長放緩的階段,所以此時下調基準利率或者維持利率在低位,有利於刺激投資。

財富過於集中的效應還傳導到企業層面。兩極分化下財富向富人積聚,於是大型企業和企業家更富有,大公司擴張迅速,而中等收入者被壓縮,意味著中小企業和創業者生存艱難。以互聯網企業為例,從09至12年短短三年的時間,各國主要社交網站的分布就從十余家減少到五家,大公司加快占領市場,而小公司要麽被兼並要麽消亡。

從短期看,大小企業分化的趨勢下,小企業盈利下降,能承擔的融資成本走低,利率面臨下行壓力。不難發現,美國中小企業盈利趨勢與基準利率之間有著領先並且較強的相關性。而從長期看,中等收入者與富人收入差距拉大,於是更難獲得進行投資生產必要的資本積累,影響長期增長潛力。

此外,還有理論認為,貧富差距擴大會通過社會政治途徑,阻礙物質資本積累和生產活動進行。壹方面,日益龐大而收入趨降的中低收入者,容易將不滿發酵成社會動亂,惡化投資環境、增加社會運行成本,減少社會生產活動。另壹方面,貧富差距通過政治程序影響分配制度,扭曲經濟激勵。在投票的社會中,貧富差距擴大使中低收入者成為中間投票人,對投票結果起決定性影響。而他們通常傾向支持稅收或轉移支付,以使收入更多地轉移給自己,降低高收入者的積極性。這兩方面都可能拖累經濟增長。

3.2 人力資本亦受影響,長期動力不足

貧富差距持續擴大,長期也將阻礙勞動力教育水平的提高,不利於人力資本積累。家庭財富越多可以有越多機會享受到更好的教育,美國消費支出調查顯示,2015年美國收入前20%的人在教育上的消費占全部教育消費的比重高達57.7%,說明教育,尤其是費用相對較高的高等教育,需要壹定的收入水平作保障。

當貧富差距擴大時,越來越多的低收入家庭接受的教育水平將受限制。美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93至01年從79%大幅下滑至68%,而93年恰是基尼系數升高最快的壹年,且隨後多年保持在0.43左右。OECD曾做過統計,以家庭教育背景近似代表社會經濟地位,發現基尼系數越高,教育背景低的家庭中,孩子的算術能力下降越多,低收入者的教育年限被縮短。貧富差距越大,這部分人群所占的比重越大,導致人力資本積累遲緩。

經濟長期增長的動力決定於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全要素生產率,貧富差距過大會拖累資本積累,最終會影響長期增長潛力。當前全球經濟仍在復蘇階段,貧富分化的加劇,為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埋下隱憂,也是壹些經濟體長期難以走出低利率泥潭的深層原因。

4. 孰因孰果?相互強化!

貧富差距與低利率之間並不是單向的作用。壹方面,低利率的寬松貨幣環境吹大資產價格泡沫,富人的財富與金融資產加速膨脹,窮人金融資產積累較少、工資增長相對緩慢,從而貧富差距擴大,這已是很多人的共識。而另壹方面,包括貧富差距擴大在內的多種因素,又通過經濟社會途徑,導致低利率的誕生並強化了這壹環境,最終促成利率壹降再降、經濟卻難起色的循環。

因此,貧富差距擴大不僅僅是寬松貨幣帶來的壹個負面結果,更重要的,它也是利率壹降再降的壹個深層原因。雖然全球利率走低的直接成因可以有各種解讀,但同時值得註意的是,過去的二、三十年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很多都出現了貧富分化日益嚴重的現象,這或許也意味著當今全球低利率環境形成是必然的結果。(華爾街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