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觀察|伊戰報告,一場追悔莫及的反省秀

亞太日報

text

文|亞太日報特約評論員儲殷

坦率而言,近日來引起全球輿論關注的英國“伊戰報告”,不過是一場生米煮成熟飯之後的反省秀。

即便是當初,也沒有多少人真心以為,那些消滅薩達姆的理由有多少能站得住腳。英國的“伊戰報告”只是說明了,撒謊從來不是政治的問題,甚至還是政治中最常見的藝術,但是當撒謊的結果是愚蠢的,撒謊就很容易成為問題。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表示願意為伊拉克報告陳述的錯誤承擔全責。圖片來源:路透社

撒謊的只是布萊爾嗎?那些編造謠言蠱惑脫歐然後一走了之的鮑裏斯之徒就沒有撒謊嗎?在西方代議制民主國家的政治過程中,有一對根本衝突的要素。那就是一方面,所有政治過程的邏輯起點都是尋找過程盡頭的“民意”,能否反映民意與政治建制的合法性密切相關。但是另一方面,民意通常又只是政治過程的一個結果,人們與其說是通過政治過程來尋找民意,不如說是通過政治過程來塑造民意。大眾“關注什麼,討論什麼”,與“不關注什麼、不討論什麼”的意志,往往只是一系列精心操弄的結果。

“伊戰報告”向英國人說明了一個殘酷的真相,那就是英國早已不是一個擁有獨立意志的大國。作為一個長袖善舞的老牌強國,毫無信義的翻雲覆雨手其實並不值得太多糾結。值得關注的是,布萊爾的謊言並非出於英國的利益,而是出於將英國利益與美國利益不假思索的捆綁。對於一個曾經長期主宰世界的大國而言,這才是真正的悲哀。

在“是否投入一場戰爭”這樣的重大問題上,英國喪失了自己的獨立視角,而成為為美國而戰的附庸國家。在英國不惜“脫歐”以“捍衛”主權的大背景下,這樣的結論尤其令人悲哀。

2016年7月6日,英國倫敦,英國伊戰調查報告—齊爾考特報告今天公佈於眾。市民遊行示威,抗議托尼·布萊爾和小布什。圖片來源:Sipaphoto

然而如果以歷史的維度來審視這一問題,這樣的結論又是合情合理的,因為二戰以後的整個英美關係,就是一個美國逐步馴化英國的過程。從強迫英國放棄全球殖民體系使其重新成為一個中等國家,到蘇伊士運河危機中逼迫英國撤軍,從而摧毀英國的霸權信譽,美國對於英國的改造是連續的、堅定的,它的目的就在於將英國最終變成一個從屬於美國的國家。

在此意義上而言,“伊戰”其實是對於這一改造結果的最終驗證,那就是英國的統治精英已經具有了一種將美國與英國國家利益混同的自覺。

2003年6月18日,美軍士兵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美英聯軍臨時總部門前持槍面對數百名示威的前伊拉克軍人。 新華社記者趙建偉攝

如果“伊戰”的結果不是極端主義的崛起、“伊斯蘭國”的壯大以及中東地區的潰敗,那麼即便西方公眾最終發現了薩達姆只是一個被謊言毀滅的可憐蟲,恐怕也只會輕描淡寫地說一句“沒有薩達姆的世界更美好”。

即便在當時那個時刻,英國的公眾也非常清楚,那場戰爭的本質其實不過就是自古以來國際社會屢見不鮮的恃強淩弱而已。如果不是因為這場愚蠢的戰爭引起了一系列的顯而易見的災難性後果,恐怕也不會有“伊戰報告”這麼煞有介事的認真反省,這與其說是道德與良知在起作用,不如說是精於算計的英國人對於戰爭後果的痛心疾首。

作者简介:

作者儲殷為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研究員

亞太日報觀察專欄作者均為資深新聞從業人員,長期從事國際報導,他們秉承亞太日報原創、獨家、深度、開放、聯動的理念,以獨特的視角評述當今國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