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陪讀苦與樂 尋夢新西蘭

text

新華社惠靈頓7月9日電通訊:陪讀苦與樂

尋夢新西蘭

新華社記者宿亮

田野

教育產業已經成為繼乳製品、木材之後,新西蘭與中國貿易涉及金額排名第三的產業。隨著越來越多中國留學生來到新西蘭,陪讀者人數也逐漸增多,他們在異鄉生活的苦與樂也逐漸引人關注。

(小標題)手續好辦

決心難下

現年33歲的袁虹原是國內一所大學會計專業教師,大約兩年前來到新西蘭,與正在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讀博士的丈夫團聚。

袁虹說,新西蘭的陪讀簽證相當於工作簽證,辦理手續並不複雜,程序也較為簡單。由於丈夫是在讀博士,袁虹的簽證與丈夫的博士學習時間一致,都是兩年半;但身邊一些本科和碩士學生的家屬,只能有一年的陪讀簽證,必須每年重新辦理。除提供親屬證明外,新西蘭的陪讀簽證還要求申請者提供一定的資金證明。

其實這些手續都不難,難的是下決心。袁虹說,自己來新西蘭一方面希望體驗不一樣的人生;另一方面,丈夫一個人在國外讀博士壓力大,讓她心疼,所以決定來照顧他。

來新西蘭前,袁虹在任職的大學本來已經具備評副教授的資格,父母家人都反對她辭職陪讀,但袁虹的回應是“兩個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與袁虹的經歷類似,現年30歲出頭的彭浩為了陪妻子到惠靈頓一所音樂專科高校學音樂,放棄了國內一家知名都市晚報要聞編輯的工作,來到了這個陌生的地方。

(小標題)有新興趣才不寂寞

袁虹告訴記者,初到惠靈頓,一切都感覺很新鮮。但不到半個月,“好山好水好寂寞”的新西蘭生活就讓袁虹覺得內心空虛。

憶及剛到惠靈頓的日子,彭浩也是感慨良多。他們的第一所房子在距離惠靈頓市中心十幾公里的郊區,妻子每天乘公車到市區校園上課,彭浩只能在周邊閒逛。

從熱鬧繁華的大都市廣州來到被華人戲稱為“惠村”的惠靈頓,彭浩在最初的日子裏並不適應。他不適應新西蘭的英語口音,很難與當地人交流,也不熟悉周邊社區,經常一個人在附近山上徒步看風景。由於惠靈頓地處南半球“咆哮西風帶”,颳起大風的很多時候,他只能躲在家裏“聽風看雨”,當“宅男”。

彭浩說,陪讀歲月最痛苦的地方就是如何找到新的興趣點、擺脫寂寞。找份工作成了袁虹和彭浩的共同選擇。

如今回憶求職的日子,袁虹覺得每段經歷都很有趣。她曾嘗試去一個英語輔導班學語言,但對方卻讓她教那些上年紀的中國移民學英語。她還做過反暴力組織的志願者、華人超市收銀員等工作。

彭浩先後在當地一家中文報紙和中文網站找到兼職,在惠靈頓操起“老本行”,開始跑新聞。

(小標題)陪讀生活有滋有味

走出家門的袁虹開始擁有自己的朋友圈,陪讀生活也變得有滋有味。雖然工作生活也有壓力,但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細節讓她覺得很快樂,並逐漸喜歡上惠靈頓。

如今,袁虹的生活很忙碌。她給當地華文媒體和機構撰稿,還自己經營一個微信公共賬戶“發現惠靈頓”,自稱“惠靈頓發現妹”。她說,這個公共賬戶就是要把自己在惠靈頓看到的好地方、好東西分享給大家。

至於今後的打算,袁虹說,一切順其自然,如果丈夫順利畢業並在新西蘭找到工作,她希望繼續在這裡做更多自己喜歡的事情。

彭浩憑藉他在國內媒體從業的豐富經驗,很快就適應了新西蘭中文媒體的工作節奏,在當地華人媒體圈積累了一定的人脈。隨著他所在媒體在華人圈影響力越來越大,彭浩的工作越做越好,成了家裏的“經濟支柱”。

如今,彭浩已經成為新西蘭華人媒體圈中小有名氣的記者,妻子也順利獲得博士學位。他們已經遷到新西蘭北部城市奧克蘭,希望在那裏開創一片天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