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安徒生獎"得主曹文軒:"我是固執的浪漫主義者"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田野 宿亮)“我不是一個特別典型的兒童文學作家,”中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18日在新西蘭最大城市奧克蘭這樣界定自己的身份。他說,浪漫主義是他作品的“底色”。

作為首位獲得兒童文學的“諾貝爾獎”——國際安徒生獎的中國作家,身兼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高校學者的曹文軒眼下正是中國文壇的焦點人物。

2016年國際安徒生獎頒獎儀式將於20日晚在奧克蘭市的奧特亞中心舉行。18日,曹文軒在奧克蘭參加國際兒童讀物聯盟世界大會期間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他表示,從4月在意大利博洛尼亞國際童書展得知獲獎至今,他在平靜中也“有一點興奮”。

曹文軒說,他首先把自己當成作家。他認為創作文學作品時必須具有高度的藝術性,時刻追求不懈。

曹文軒的作品往往透過兒童或少年的視角看世界。他說,選擇這一視角自然而然。“這個視角讓我看到了一個不同的世界,也滿足了我因為知識、生長環境、各種各樣我現在都說不清的因素,達到一種美學境界和美學趣味。”

曹文軒相信,只要作品有足夠的文學性和藝術性,就很有可能被不同年齡段的人接受。

“哪怕《草房子》這部被指認為兒童文學的作品,它的讀者也不完全是兒童,我很喜歡這樣的寫作狀態,”他說,“我的作品,登在成人文學雜誌上,它就是成人文學;登在兒童文學雜誌上,它就是兒童文學。”

作家曹文軒

他的新作《蜻蜓眼》面世,首先被《人民文學》雜誌全文發表,參加作品研討的全是成人文學批評家;時隔一個月,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時,它頓時變成一部道地的兒童文學作品。“孩子們在看這本書時不會說,這不是兒童文學,不是為他們寫的。”

現在的奧克蘭正處於冬季,曹文軒在西裝裏套了一件高領毛衣,清瘦高挑的身材,不免讓人聯想到《草房子》裏水鄉少年桑桑的身影。大河、蘆葦蕩和村莊,這些元素不斷出現在曹文軒的多部作品中,幾乎勾勒出一名蘇北少年的整個童年以及他生活的質樸水鄉。

江蘇裏下河地區水網密集,是曹文軒的故鄉,正是故鄉的童年成為他一段時期的創作源泉。如今,曹文軒的創作已飛離故鄉,《火印》開啟了北方草原的故事,最新作品《蜻蜓眼》又把一個兩國三地的故事鋪排在上海。

他解釋,這種變化來自後幾十年生活的轉化,經過沉澱,時機成熟,那些生活便轉化為寫作,以後不一定局限於《草房子》系列。

他承認,自己是個固執的浪漫主義者。

“當別人更多談論我的寫實和現實主義時,一些批評家指出,我的作品裏有濃重的浪漫主義,”曹文軒不徐不疾,語調平和,“我對浪漫主義的青睞,與我的天性和美學觀有關,不僅寫實,同樣浪漫,從某種意義上講,浪漫主義是我作品的底色。”

在曹文軒看來,始終不渝地追求美和美感的作家並不多。“我算其中一個,我一直認為,美是文學最重要的品質。”他說,美像基因一般,是文學的生命之所在。

“我對文學觀的堅持是非常固執的,我沒有寫出世界上最好的作品,我應該寫出一部更好的作品,而我還沒有寫出來,”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