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左右:一個被全球高度關注的數字

新华社

text

(記者林建楊 黃燕)5日提交的政府工作報告,將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定在“7%左右。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後的第一個年度增長目標,終於塵埃落定。

持續幾十年的舊有增長模式亟待改革,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改革任務繁重,國際經濟形勢分化,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將如何平衡增長、改革與轉型,如何駕馭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萬眾矚目。中國的年度經濟增長目標,從未像今天這樣受到全球關注。

剛剛與台灣青年完成“創業有約的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說,“7%左右雖然低於去年的增長目標,但中國經濟的絕對值已是世界第二,我們必須適應在大規模基礎上的健康增長,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增長。

“如同人的個子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可能再快速增長一樣。長大了,就需要在思想智慧上追求增長。他說,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只要調整好商業生態環境,社會對新商業生態的理解和支持會持續增加,經濟增長就將更有品質。

馬雲表示,必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中國不可能、也不應該永遠停留在昨天的高增長率上,應該真正追求高品質的增長。

全國政協委員、小米科技公司董事長雷軍說,之前的經濟增長速度很高,所以應該控制一定的節奏。他認為,中國製造業應該利用移動網際網路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實現轉型升級。“最核心的是要提高品質,打造全球化的品牌,這是大趨勢。雷軍說。

全國政協委員、百度公司總裁李彥宏看法相似。李彥宏認為,網際網路將在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上發揮明顯作用。之前,網際網路衝擊中國傳統產業,甚至產生顛覆性的效果,但未來,網際網路有望刺激傳統產業,幫助其提升效率。

關於“7%左右,李彥宏認為增速目標下調對百度的壓力不大,因為網際網路還有很多創新空間,比如自動駕駛技術快出來了,百度將與寶馬等汽車廠商合作。

不過,全國政協委員、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表示“有點壓力。他說,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聯想的業績增長也可能會放緩。“面對壓力,要學會適應。中國市場雖然增長有限,但積極走出去,就會海闊天空。

楊元慶告訴新華社記者,聯想的國際化發展得很好,三分之一業務在中國,三分之二的業務在海外。去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但聯想去年卻在中國增聘3000名員工,就是因為國際業務發展快。

“國際化其實是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對企業也有深遠意義。楊元慶說。

開了八年出租車的45歲北京“的哥王華感受到移動網際網路的魅力,他已經習慣用打車軟件接單。他不懂經濟,對“7%左右也說不出道道來。不過,他注意到,房地產掙大錢的時代過去了,“掙錢確實不太容易,但也不是掙不著錢,很多以前看似不行的行業現在機會反倒多了。

王華說,有朋友在北京郊區搞生態養殖,一隻柴雞賣七八十元,一箱柴雞蛋300元,還得排隊預訂,相當火。他說,經濟發展關鍵得有品質,不能破壞環境,還得看老百姓能受多大益。

全國人大代表、太原理工大學教授李瑞豐對增速目標下調更敏感。去年山西經濟同比增長4.9%,增速排名全國墊底。李瑞豐表示,中國下調增速目標,從短期看,山西作為資源型地區將面臨更大的困難。但從長期來看,國家強調經濟品質和效益,山西尤其需要走創新的道路,如果按傳統的路子走下去,還會面臨更多的問題。

地球另一端,全球領先的工程機械製造商、美國卡特彼勒公司董事長道格·奧伯黑爾曼表示,全球範圍內,7%左右的增速依舊位居前列,是美國增速的兩倍以上。沒有國家能一直維持兩位數的經濟增長。中國經濟增長不僅要看重速度,更要注重品質。

奧伯黑爾曼說,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銳意改革,並帶領民眾擺脫貧困,中國是令人鼓舞的楷模,卡特彼勒在中國的發展也受益於改革所創造的機遇。不論是國家還是公司,只有持續改革,才能創造增長的動力。

奧伯黑爾曼說,中國經濟增速下降並不意味著卡特彼勒在華資產的減少,或許只是增速放緩而已。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杜大偉,早前已經預料中國今年的增長目標可能會定為“7%左右。他認為,中國保持在6%至7%的增長比較現實。過去數年,高投資增長導致房地產、鋼鐵、水泥等行業出現過剩。因此,投資增速放緩是自然的,由此拉低經濟增速。

杜大偉告訴新華社記者,只要中國增長放緩是漸進的,就不會對中國或世界造成很大問題。他說,最近貿易數據表明,中國大宗商品進口正在減少,但中國其他方面的進口規模在增大。例如,出境遊可以被認為是一種進口,去年中國出境遊達到一億人次,這說明中國對其他經濟體仍有需求,只是需求的類型發生變化。

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厲以寧也認為,中國調低經濟增速目標,不會對世界經濟產生負面影響。他同時表示,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絕對不能再回到靠投資拉動經濟的老路,但也不是說不要投資。

厲以寧認為,7%已經很不容易,但中國經濟基數大,要對中國經濟有信心。他建議,一要提高投資效率,避免產業空心化;二要加強實體經濟的發展;三要注重創新,這是中國未來最具潛力的增長點。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銀行監事梅興保認為,如今一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與原來的含金量不同。前些年經濟一個百分點增長涉及100萬人的就業,但如今服務業等第三產業佔GDP將近一半,超過第二產業,加上電子商務、網際網路經營等,在家就可以創業或就業,因此就業彈性發生了變化。

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李稻葵則主張更全面理解“7%左右。他說,這個預期背後,還有另一個觀測點,即相關的經濟風險是否得到進一步化解,比如金融、房地產、地方債的一些風險是否得到化解,這比7%左右這個數字更值得關注。(參與記者:柳新勇、章苒、許曉青、李雲路、李萌、蔣旭峰、徐揚、姚遠、呂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