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溪湿地原住民:从洗脚上岸到都市生活

中国新闻网

text

西溪村旧貌。 蒋村街道供图 

中新网杭州4月24日电 (钱晨菲)“以前家家户户都是有船的,蒋村就是个小渔村。”商铺林立、车水马龙,望着如今的繁华景象,72岁的费阿水万分感慨。

蒋村位于杭州西溪湿地核心区块,费阿水从小生活于此。

“我小的时候是在船上度过的,吃饭、睡觉都在船上。”渔民出身的费阿水谈及了他的第一个“家”。“当时,渔民日子过得苦,一年到头不靠岸。平常还好,最怕台风天,整个‘家’里都是水。”

捕鱼为生的日子在1956年出现转折。因相关政策出台,杭州大部分渔民都集中在了当地五常范村庙一带。正是那一年,8岁的费阿水,跟着父母“上岸了”。

蒋村老房子。 蒋村街道供图

“到了五常,公社里成立了水产大队,大家生活慢慢富裕起来,开始用红砖建二层小楼,住在船上的渔民们都搬到了岸上生活。”费阿水说,“后来杭州市教育局在大队办了一所水产小学,和我一般大的渔家子弟开始识字认图,接受教育。我一直读到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当了会计,一干就是36年。”

在五常住了近30年后,当地撤公社建乡政府。为了让日子过得更好,费阿水和公社的一部分人集体搬迁到了蒋村乡周家村的杨家圩。

如今的蒋村。 蒋村街道供图

“蒋村河港交错、鱼塘密布,我们以前都在现在的西溪湿地里打鱼。湿地水质好,鱼的品种也多,一网下去,运气好的话能捞上万斤的胖头鱼、白鲢鱼等。鱼捞好了之后,村里会派人送到水产公司收购点,他们负责分配到各大农贸市场去。”费阿水回忆,当时蒋村有“‘杭城活鱼库”的称号,杭州大部分农贸市场的鱼都来自蒋村。

2004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全面启动,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告别了农业、渔业、牧业生产方式,从农业之乡一跃进入城市化发展行列,费阿水的村子也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2007年,蒋村撤乡建街,全村渔民彻底告别打鱼生活。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推进,费阿水所在的西溪村整村拆迁,单门独户的老房子、乡间泥泞的小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政府统一建造的回迁房、宽阔干净的柏油马路以及鳞次栉比的写字楼。

“现在生活变好了,环境也越来越美。”费阿水说,“虽然不能再打鱼,但有不少曾经的渔民都在西溪湿地里工作,清扫河面垃圾、讲解湿地故事、维护好湿地环境,让更多人了解、认识湿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