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3》票房曝光後,中國票房同比下跌的冷思考

鈦媒體

text

【亞太日報訊】剛剛過去的五一檔期,並未有票房上的可喜成績,同比增速只有4%,這一速度,遠遠低於中國票房的30%以上的平均增速。而更令人擔憂的,是2016年4月份的票房同比下降24.4%,只有總計31.1億元。中國電影難道過早進入了頹勢了嗎?

業界有一種正面的聲音回應票房下跌,去年4月份有票房大賣的《速度與激情7》入市,而今年並未有這種現像級影片在4月份上映。反觀五一檔期,雖然多部國產大片上映,但也均未有現像級電影出現,曾經創造驚悚片票房過五億的林心如團隊(《京城81號》),在五一檔期的票房表現(《魔宮魅影》),連過億都沒有實現。

內地票房市場能否在5月份重新回歸30%的增長點,已經完全寄希望於《美國隊長3》這樣的好萊塢影片。這對中國電影人無疑是極大的尊嚴性的挑戰。比之於中國內地本年第一季度的超常增速,更比之於《美人魚》近34億的票房成績,接下來的第二季度,我們顯然面對了更多關於“低迷”的挑戰。

中國內地電影票房市場的頹勢,是從電影《葉問3》被查處開始的,也就是3月底。當時《葉問3》上映之初,片方的對外宣傳是做到30億上,而最終的結局是止步在7億上下。該片大規模票補,與影院方面直接進行金錢買座交易等,被媒體曝光,最終總局跟進調查,給予合作影院實名曝光處分。

繼而,《葉問3》資方高昂成本融資的事情繼續發酵,幕後的快鹿等集團資金吃緊。尤其幕後運作方的“損失”,可以用慘烈來形容。金融融資+票房運作的模式,儼然成了一張類似e租寶的多米諾骨牌。

《葉問3》並非第一個進行票房運作的電影,也並非第一個直接給影院塞錢的電影,甚至於並非第一個大規模票補的電影。但唯獨它被曝光出來,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對影院簽署合同中的第二筆資金無法到賬,被影院抵制,進行了輿論發酵。

高昂的融資成本,或恐是造成快鹿方面無法與影院兌現第二筆合同金的直接原因。而隨著總局處分的到來,基本上全部的國產電影都進行了票房運作上的安分期。反觀總局處分,發行公司反省一個月,參與影院實名曝光,有個幾千萬的票房作廢,參與的幾個票務平台不點名批評——這種處分,已經很輕了,實在是親媽打孩子,下不去手。

然而,這種通過票補和與影院直接交易的票房運作的多米諾骨牌倒了。總局並沒有真打,只是嚇唬了一下,孩子闖了禍,大人總得出來說幾句吧。可電影的運作方卻十分害怕了,快鹿的今天,又何嘗不是他們的明天。我們或許可以稱這種心態為做賊心虛。票房運作方為何會心虛呢?

票補的運作方式很簡單,就是我給出票平台補貼,給我低價出票,以前五十元六十元的電影,統統只要9塊9和19塊9,。這種方式,幾年前便存在,當時還沒有在線票務平台,某現像級小妞電影,就是通過團購低價票的方式獲得了3個多億的票房的。

而與影院直接交易,則是非常老的發行辦法了。中國自正式開始電影院線發行工作開始,便已經用發行人員與電影院直接對接,進行金錢上的往來。早年的往年,是簡單的給一些好處費,讓影院在排片上照顧一下。後來慢慢發展成為,讓影院適當幫助買一些座位,制造首日火爆的場景。近來,才開始大規模自費買票房。

看到這兩種票房運作方式之後,我們來說運作方為何心虛了。前幾年,也存在票房運作,但有個限度,是建立在票房最終盈利的拋物線運算基礎上的,運作方補多少和最終產出多少,可以計算,不能無限度的補貼,最終造成無法利益最大化。這個早期階段的運作,還只是真正的電影公司自己在搞。

後來,便發展成為上市的影視公司開始“玩大的”。上市的影視公司,有市值上的要求,所以適當做大一下票房,甚至可以用不盈利不虧本的拋物線來換算補貼標准了。這樣一來,票房運作的規模就更大一些了。

最近兩年來,是金融產業開始進入院線電影的票房運作。這種運作便造成,錢賺在電影外邊。運作方以自身電影高票房來作為繼續融資的對外宣傳資本。高票房,只是融資滾雪球的起步球兒。這種雪球如果滾起來,至少反應到融資上,還是非常可觀的,已經有成功的案例,我不方便例證。私募融資這種金融活動,一直處於法律邊緣上,在十多年前便已經在中國紅火,當時滾雪球的起步球兒是房地產,至少得有塊市政的地。

《葉問3》事件對這種金融運作方的心理上的打擊,是巨大的。因為金錢融資,最怕的就是輿論曝光,哪怕它是合法的,只要輿論給與威脅,也會造成擠兌現像,一旦擠兌,風險不言而喻。所以,在此事件之後,很多檔期的國產電影運作方,都處於觀望和不惹事的心態上。4月乃至於5月,並未有中國真正的大片出來,部分電影紛紛跳檔,便有這種原因。5月份,我們基本上看不到一部國產大片(我的大片概念是,制作成本在5000萬以上),大家可以查一下。

看到以上這些之後,冷思考就來了。第一項,就是能不能票補呢?

回答這個問題,我必須先聲明,這是我的個人觀點了,不一定正確,接受任何商榷。運作方直接將費用打給影院,讓影院直接原價買座推高票房的方式,我認為,應該在一定程度上禁止一下。因為這種方式,根本無法形成真正的觀影人群,不能真正培養中國人的觀影習慣。

而通過在線平台票補的方式進行,我則認為,可以。在線票補的好處是,無論補多少錢,都真正補貼到了影迷那裡。票價越低,越能把中國影迷拉入電影院,培養消費習慣。比對中美人均收入值和電影票價,中國電影未來若是想跟美國齊平,影票單價下降到目前人民幣購買力的10元上下,是在正常不過的。我在兩年前便寫文章論述過這個觀點,並稱,10元票將成為一種常態。如今的現實,也被我言中。

中國2015年也不過一億多人入場觀影,比之於14億的人口基數,我們急需通過一種最有效的方式將影迷拉入電影院。合理票補,實際上對衝了虛高的電影票價,屬於電影市場的自我免疫方式。而一部電影的票補數額,需要一套真實有效的換算公式,而到底應該補多少,怎麼補,補多久,中國目前沒有統一標准,大伙都在憑自身的經驗做事,這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項急需電影主管部門囊括人力與智力去研究的事情。

第二項,就是金融資本能否進入電影票房運作市場?

目前中國影迷絕大多數對票房運作的態度就是,不齒,認為這是造假,應該嚴厲打擊。我對這種看法持反對態度。學者汪暉在其學術著作中經常提到,集中財力做大事的概念。中國的經濟建設,要在幾十年內走完西方幾百年的路,確實需要集中財力、智力先做一些大的事情,先把基礎打好。

拿中國電影來說,我們實際上真正走上票房市場,才不過20年,而美國已經走了一百年。中國電影如果不集中智力、財力“做大事”,一旦與北美院線同步,肯定會被好萊塢打殘。有朋友會說中國電影不爭氣,我想說,讓一個兩歲的孩子打十歲的,他在爭氣,能打的過嗎?

中國電影目前的困境,我能看到的,是三個。第一個,是創作瓶頸,這一點,必須解決,再商量要不要用藥,人就死了。第二個,缺人。《三打白骨精》的主投資人大高個子,我眼睛盯著他,看他說了一句行業發自肺腑的話:中國目前的電影人才狀態,是同時開機兩部大片,就面對無人可用的地步。第三個,缺錢。

我們必須要讓更多的社會資本進來,才能讓更多的電影人才進來。中國電影目前的狀態便是,90%上下的影片無法實現票房盈利。這已經阻礙了社會資本對電影的投資。電影不是紙上談兵,必須實戰才能培養人才。沒錢沒糧食,實戰個屁?

社會資本的進入,又當然以實現自身的盈利價值為前提。我們前幾年說,煤老板愛虛名,投資我的電影了。但愛虛名,不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不能長久。金融產業對電影的進入,實際上,正是經濟對接,在給電影產業帶來財力的同時,實現自己的經濟價值,把錢賺在了電影外邊。

中國票房只有持續走高,才能有更多的社會資本投資電影產業,才能集中財力、智力辦電影產業的大事兒,才能有希望去國際上競爭。而目前社會資本對電影產業的青睞者們,大多有融資私募等背景,這個雪球不好滾。

我們在經濟政策上,對融資私募還沒有明確的說法。這其實急需一套完善有用的體系去跟進。一旦融資私募有了穩靠的體系了,能在法律範疇內做安全的事情了,那他們才不會心虛,才會把錢拿出來做一些明星項目,比如,做電影,包括投資拍攝和票房票補等。

一棍子打死社會資本對票房市場的運作活動,傷害的只能是中國整個電影產業。而如何監管、輿論如何監督,都還是有待我們研究的難點。中國電影產業絕非只是一個產業那麼簡單,它與所有產業息息相關,我們遇到問題,去解決問題,所有的一棍子全部打死,都至少不符合數學原理上的拋物線准則,我們如何選擇到一個最合適的度,才是需要大家共同去運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