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新冠肺炎可能会像流感一样长期存在

界面新闻

text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2020年2月19日晚接受央视新闻白岩松采访时表示,17年前的SRAS来得快走得也快,是传播性和致病性都很强的疾病,对于这种病毒,是不容易在人间存活和持续传播的,但是,新冠肺炎是有可能会转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样长期在人间存在的疾病,“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对此我们要做好准备。”

“从流行病学掌握它的流行规律,从病毒学掌握它的生物规律,从临床上的诊治措施,包括生产生活中的防范措施,我们都要针对这个病原的特点作出相应的安排。真正防控疾病的措施一定来自科学研究,包括对科学规律的认识和科学方法、技术的发明发现。”王辰说。

对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拐点是否来到?王辰表示,现在我们感觉到它的发病趋势在放缓,数据上也能体现,但是这个拐点到底指的是什么?是指每日发病数的下降,还是说发病人数已经低于出院的人数?实际上有不同的定义。

王辰认为,总的来说,拐点是否出现一定是基于这个疾病本身的规律,以及建立在目前采取的社会动员和一系列防控干预办法的综合影响之上的,“拐点是一个因变量,我们要控制好它的若干自变量才是最重要的。”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2月1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其中对于新冠病毒传播途径,增加了“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中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的表述。

对此,王辰认为,气溶胶传播是需要一定的空间和一定距离来传播的,所以通风至关重要,而且跟风向和上下风口也有关系。在防范上,人和人之间不要太密集,保持一定的距离至关重要。

谈到目前最大的担心,王辰在采访中表示,目前收治病人在院外的时间仍比较长,发病数日后才能收治到医院,也就是说,病人在院外还是有可能传染人的,“如果这个时间不缩短的话,实际上疫情的控制还是困难的。”

所以除了应收尽收,早收早治也非常关键,“只有早才能够使患者在社会上的时间比较短,到医院里才能够隔离开,这样才能制止疫情的发展。”王辰说。

对于启用方舱医院后,武汉的床位是否已经满足需要,王辰介绍,目前在武汉,床位供给问题已经很大程度解决,例如方舱医院到明天约有3万张床位,定点医院也有2-3万的床位。同时,对于需要隔离观察的病人,‌‌也准备了7、8万张床位。

他表示,目前需要关注的是,这些床位能否利用上、利用好,还要靠科学、规范的收治流程,这方面目前仍需要摸索。

据国家卫健委2月17日公布数据,武汉新冠肺炎重症病例占比从初期的38%已经下降到目前的18%。王辰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分子(即重症病例)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分母(即确诊病例)随着近期随着收治病人数量有所增加,因此重症病例有所下降。

王辰表示,“经过调研,方舱医院内大概2%至5%的轻症病人会转成重症病人。”据介绍,经过十多天的磨合,目前方舱医院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流程,病人在这里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和监测,一旦病情转重会第一时间转送到正轨的医院里,会比从家中转运病人更加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