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第二次大洋鑽探首獲多項重大新發現

text

新華社上海4月2日電(王琳琳)記者2日從設在同濟大學的國際綜合大洋鑽探計劃中國辦公室獲悉,由中國科學家建議、設計並主導的新十年科學大洋鑽探首航——“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IODP349航次)在歷經62天緊張而忙碌的科學鑽探後,於3月30日在台灣基隆港靠岸,標誌著南海第二次大洋鑽探圓滿結束。

IODP349航次共同首席科學家、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李春峰表示,南海第二次大洋鑽探首次獲取了南海中央水深4000米深海海盆的岩芯紀錄,僅從船上的初步分析看,就已獲得多項重大新發現:

一是首次獲得南海形成年齡的直接證據。迄今為止,南海的形成過程和年齡都是根據地球物理探測間接推斷的。此航次首次突破軟性沉積岩,鑽取到海底擴張時期形成的硬性玄武岩,並在南海東西兩大海盆都獲得了非常新鮮的洋殼玄武岩樣品。由此,科學家們可精確確定海盆擴張時代與岩漿活動過程,並初步標定南海東西兩大海盆的年齡。

二是發現南海形成過程中有多期次大規模火山噴發。鑽探發現的多層玄武岩和多層火山碎屑岩,說明南海擴張形成的晚期曾有多期強烈的火山活動,南海的不少島礁,其實就是覆蓋在海山上的珊瑚礁。此項發現為研究海山的形成原因,以及海底如何停止擴張提供了全新線索。

三是發現南海深海盆反復變化的沉積歷史。南海是個邊緣海,周邊陸地和島嶼送到海洋裏的大量沉積物,最終歸宿就是此航次所鑽探的深海盆。在那裏,科學家們發現大規模濁流沉積與多期次鈣質超微化石沉積交替出現,而在大洋玄武岩基底上,科學家們還發現了數十米厚的黃褐色泥岩,這表明,南海形成之後經歷了複雜多變的沉積環境,為研究南海乃至西太平洋的演變歷史提供了寶貴證據。

李春峰說,儘管早已知道南海形成的奧秘就隱藏在深海盆地之下,但受科技條件限制,長期以來南海的深海盆地一直是科學考察的盲區。IODP349航次第一次利用國際最先進的鑽探技術,探索了南海深海盆地的演變歷史。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說,此航次以中國科學家提出的科學目標為主導,以中國科學家為主體,其中包括12名中國科學家和6名華裔科學家參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