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票面廣告招商 鐵總市場化緩慢前行

北京商報

text

【亞太日報訊】市場化改革三年,但中國鐵路總公司(下稱鐵總)始終鮮有大動作,這讓外界的目光從期待轉為疑惑。昨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2016年全國鐵路客票票面廣告項目將全面啟動公開招商,這也是繼火車列車被“冠名”之後,鐵總在廣告推廣上的又一新舉措。但不時推出的商業化小動作常被視為“小打小鬧”,包括投融資體制改革、鐵路沿線土地開發以及吸引社會資本等改革大招一直雷聲大雨點小。更令人憂心的是,業內普遍預測,在固有思維定式未破除之前,駛入“十三五”的鐵總仍將緩步前行。

小動作不斷

據悉,2016年全國鐵路客票廣告項目招商將全面啟動,共涉及17個鐵路局,車票正面暫時只發布文字類廣告,如果全部招商成功,今年預計將發售“廣告火車票”約22億張。事實上,這樣的廣告營銷方式並不陌生,就在去年底,鐵總旗下12306移動端App就開始自動彈出3秒鐘廣告。

眾所周知,鐵路改革之前,列車車身和火車票票面都極少見到商業廣告的身影,即便有一些宣傳性的文字、標識,也是鐵路部門自己打廣告、做宣傳。2013年,負債累累的鐵總為改革而生,並逐步試水允許企業對高鐵列車實行冠名廣告,而這種簡單易行的模式也讓這家公司嘗到甜頭,於是開始利用自己的更多資源招攬商業廣告。

除了廣告招商外,鐵總對自身業務也進行了“微改革”。2014年6月,鐵總一口氣開通6列直達特快電商班列,首次精准定位“電商”,為過去慣以“大宗商品”為主的鐵路貨運貼上“快遞”的標簽。另外,與旅游市場相結合,也曾是鐵路部門市場化營銷的重頭戲。在2014年國慶和APEC假期期間,北京鐵路局推出了開往杭州等熱門旅游城市的“自駕游汽車運輸專列”,中國鐵道旅行社還專門為自駕游汽車運輸專列提供旅游延伸服務。不過,從實際效果來看,鐵總對主業的小調整往往未達到理想效果,甚至有時會引發消費者詬病。

大變革難現

與小動作頻頻形成鮮明對比,鐵總在大改革方面極為“保守”。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初召開的鐵路工作會議上,鐵總曾提出2015年要深化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大資產經營開發力度,加快組建財務公司,拓展鐵路金融服務領域。

為進一步鼓勵和擴大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鐵路,去年9月,鐵總還發布了《關於規範非控股合資鐵路建設項目管理的指導意見》,明確對於非國鐵控股合資鐵路建設項目,按照《公司法》及鐵路總公司與地方政府合作協議,由各方出資人或其授權的出資人代表依法組建鐵路建設項目合資公司。項目公司作為鐵路建設項目法人,對鐵路建設項目的策劃、前期工作、資金籌集、建設管理、運輸經營、還本付息、資產保值增值等全過程負責。但這一改革並未在市場上掀起巨浪,民間資本對於鐵路投資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熱情。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在2014年開始推出的鐵路沿線土地綜合開發政策被不少地方看做是鐵路投融資改革的一個希望。但這一新政策也面臨著落地難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只有山東濟青高鐵和新北京東站已經確定要進行土地綜合開發。

今年緩步前行

一邊是大量缺錢待建的鐵路工程,一邊是找不到“落腳處”的社會閑散資金。為何如此般配的“伴侶”卻難以擦出火花?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研究員董焰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鐵路行業的最大問題其實不在債務負擔的越來越重,而在於僵化的管理體制,限制了自身的活力。

從行業上看,由於鐵路行業處於絕對的壟斷地位,在全國沒有第二家可以與之抗衡,自然也就無法形成同業競爭;從主體責任上看,由於鐵路部門關乎國家安全,因而也就不存在破產之虞,再多的債務也會有國家進行兜底。如同一些地方的地方債那樣,加之缺乏績效考核和評估機制,從而導致管理的效益不佳。

一位不願具名的鐵路業內人士稱,“鐵總的市場化改革可以用猶抱琵琶半遮面來形容”。在他看來,鐵總的問題在於慣性思維,始終認為鐵路是個大的聯動機,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怕字當頭,怎麼可能在改革上大刀闊斧”。另外,鐵路系統始終講究論資排輩,年輕人需要看三年、學三年、干三年,所以在改革的過程中,人才匱乏也成為鐵總的一大掣肘。

“當然,也不能全盤否認鐵總,現在客運量持續上升也是鐵總不斷嘗試新的營銷方式的結果,”董焰說,“但鐵總老是在客貨主業上做些文章,而不敢大踏步改革,以引入社會資本為例,鐵總的思路是民資把錢給我,我來干,但實際上,鐵總真正需要引入的除了資本,還有外部運營資本的經驗和新的管理思路。也正是因為不願從根本改變,在‘十三五’期間,鐵總在市場化改革中會走得更遠,但速度不會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