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書單:《紐約時報》評出的2016年十大好書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2016年進入最後一個月,各大年度盤點也紛紛出爐。近日,《紐約時報》書評版編輯就評選出了年度10本好書。這些書分為虛構與非虛構兩大類,涉及包括歷史、恐怖主義等多種題材,也包括社會學、回憶錄等多本佳作。

——虛構類——

《小炸彈聯盟》(The Association of Small Bombs)

*美國國家圖書獎入圍作品

卡蘭·馬哈詹(Karan Mahajan)著

小說開篇描寫了印度德里一處市場發生了一起恐怖襲擊,接著記述了受這場襲擊影響的人的生活。其中包括在襲擊中失去年幼的兒子的迪帕和維卡斯·庫拉納(Deepa and Vikas Khurana)夫婦,以及兒子的朋友、在襲擊中受傷的曼蘇爾(Mansoor)。後來,曼蘇爾自己慢慢有了一種政治恐怖主義的想法。

正如故事所表明的那樣,炸彈襲擊過後,人性、政治乃至信仰,都回不來了。

《北方海域》(The North Water)

*布克獎入圍作品

伊恩·麥圭爾(Ian McGuire)著

本書講述了19世紀一名有鴉片癮的愛爾蘭外科醫生的故事。在一艘駛向北極的捕鯨船上,這名醫生偶遇了一個惡性精神病態者。并在無意中發現了他的邪惡秘密。兩人在寒冷黑暗的北冰洋上對峙不下,誰能熬過冬天?

《地下鐵路》(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美國國家圖書獎獲獎作品

科爾森·懷特黑德(Colson Whitehead)著

19世紀的美國種植園裡,黑奴像商品一樣被交易,時常遭到鞭打,還要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作者構思出一個奴隸藉助地下鐵路逃往北方,一步步向著自由艱難前進的故事。

《素食者》(The Vegetarian)

*布克國際獎獲獎作品

韓江(Han Kang)著;黛博拉·史密斯(Deborah Smith)譯

韓江這部小說令人不安。故事中,一個看似普通的家庭主婦——丈夫說她「各方面都非常普通」——在做了一個可怕的夢後成了一名素食者。在這名家庭主婦的自我剋制變得越來越嚴重和超現實的過程中,韓江用寓言故事的形式來對順從和顛覆進行了探討。簡潔、優雅的翻譯把最初的韓語變成了犀利、生動的英語,保持了韓江對在一個兇殘、血腥的世界裡是否有可能存在真正的清白的敏銳探索。

《戰爭與松脂》(War And Turpentine)

斯特凡·赫特曼斯(Stefan Hertmans)著;戴維·麥凱(David McKay)譯

作者赫特曼斯的祖父是一名畫家,一戰期間曾在比利時陸軍中服役。受祖父的筆記本和往事的鼓舞,赫特曼斯對權威敘事、虛構和猜測相結合進行了探索,行文生動流暢。赫特曼斯走訪了影響他祖父作為一個丈夫、父親和藝術家的發展的地方,並將老人的故事穿插在對這些走訪的描述中。這是一部關於回憶、藝術、愛和戰爭的巨作。

——非虛構——

《在存在主義咖啡館裡:自由、存在與杏子雞尾酒》(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 Freedom, Being, and Apricot Cocktails)

薩拉·貝克維爾(Sarah Bakewell)著

本書如同一幅肖像畫,存在主義和現象學泰斗齊齊現身:薩特、波伏娃、加繆、雅斯佩斯、梅洛-龐蒂、海德格爾和其他多位歐洲作家及哲學家。

1933年的巴黎, 薩特、波伏娃和雷蒙·阿隆在咖啡館裡的一次討論中,萌發瞭“存在主義”的雛形。

結合傳記和哲學,這本書探討瞭存在主義從產生初期到二戰後的影響,包括反殖民主義、女權主義和同性戀權利。

《暗錢:激進右翼崛起背後的億萬富翁隱秘史》(Dark Money: The Hidden History of the Billionaires Behind the Rise of the Radical Right)

簡·梅耶爾(Jane Mayer)著

1980年,美國科氏工業集團掌門人查爾斯·科克和大衛·科克兄弟決定,把自己的大量財富用來幫助保守派當選,進入各級政府。

梅耶爾用了五年時間研究科克兄弟的活動,本書對他們利用金錢影響乃至操縱美國政治的內幕進行了深刻揭露。

《被驅逐者:美國城市中的貧窮與利益》(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

*科克斯獎入圍作品

馬修·德斯蒙德(Matthew Desmond)著

2008年5月,德斯蒙德搬進密爾沃基一個活動房車停車場,後來又住進了極其貧困的北城的一處出租屋。當時還是社會學專業研究生的他勤奮地用筆記的方式,記錄瀕臨被驅逐的人們的生活:他們的房租占收入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但租來的房屋客觀地說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該書體現了作者對這個人群的同情,並再次將“剝削”這個概念引入了有關貧窮的討論中,呈現了驅逐如何會像關押一樣,給一個人的生活打上烙印。

《在暗室中》(In The Darkroom)

*科克斯獎獲獎作品

蘇珊·福盧迪(Susan Faludi)著

法魯蒂的父親為人暴力又矛盾,他是匈牙利大屠殺的幸存者,曾因為不想給母親付離婚贍養費,捅傷了她的男友。

2004年,法魯蒂聽說76歲的老父親做瞭變性手術。在這本回憶錄中,法魯蒂試圖接受已經變成史蒂芬妮的老婦,就是當年充滿大男子主義的父親史蒂芬,探討現代社會和傢庭中身份認同的意義。

《歸去:父親、兒子和他們的土地》(The Return: Fathers, Sons and the Land in Between)

希沙姆·馬塔爾(Hisham Matar)著

在這本自傳中,希沙姆·馬塔爾記錄了自己在卡紮菲政權垮臺後回到故土尋父的經歷。父親是異見人士,1990年在流亡期間遭綁架後下落不明。

2012年的春天,馬塔爾回到利比亞,此時卡紮菲政權剛結束,內戰還沒開始,他向世人展示了這段時間利比亞的社會現狀。

(紐約時報中文網)